一直不忍看餘華的小說文城的經典語句,因為文風太過殘忍狠辣。

所以當書店出現《文城》這本書時,我沒敢去翻——《活著》這本書的影響太深。

但就像所有的情緒一樣,越回避越慫恿。

終於買瞭,不到一周看完。

如果說《活著》這部小說是一個人,一個傢庭的悲慘世界,那麼《文城》則是一群人,一個時代的悲劇。

《文城》雖然是以林祥福和小美的故事為主線,但實則是一個眾生圖。

在跨越清末,民國和軍閥混戰這幾個時代中,陸陸續續出現的無論重墨濃彩,還是隨筆帶過的種種人物,竟然沒有一個平安喜樂,幸福安詳的順利度過一生的。

當我和上小學的女兒討論,如果要選擇成為一個人物,想當《文城》中的哪個人?

她猶豫瞭幾秒鐘,說:當那個船夫吧。就是林祥福第一次來溪鎮是坐他的船,最後林祥福被土匪尖刀插耳而死,也是這個船夫把他接走。雖然經歷土匪的恐嚇,雖然面對林死後仍微笑的膽顫,雖然冒著土匪的槍林彈雨送林回傢,但終究一切順利,還有幾塊銀元的船費。

其他人物呢?林祥福父母早亡,原本看上的一位姑娘卻因為媒婆的眼色而錯失良機,遇到前來避難的小美,結果偷瞭他的銀元悄悄離去,又帶瞭他的孩子回來後再次突然離開,讓林祥福踏上一生追尋之路。客死他鄉,終未見面。

如果有人刻意回避,即便一方再努力追尋,也是一場空。

陳永良,在一個風雪之夜接納瞭帶著嗷嗷待哺孩子的林祥福。自己的兒子陳耀武從土匪手中救下林祥福的女兒林百傢,但兒子左耳被土匪砍掉。後來兒子陳耀武和林百傢兩情相悅卻不能在一起,兒子還因此受到他的毒打並全傢搬離溪鎮到土匪猖獗的地方。陳永良最後為林祥福報仇,殺瞭張一斧。但卻親眼看到自己剛剛結拜的兄弟“和尚”死在土匪手下,陳永良的生活踏上和土匪鬥爭命懸一線的每一天中。

如果要我選擇,我寧願選擇當陳永良這個人物。

既然結局都是同樣悲涼,起碼過程快意恩仇,大幹一場。

小美的婆婆,因為小美救濟自己的弟弟,而欲將小美攆回傢2個月。由於丈夫和兒子為小美說情而惱羞成怒,最後讓兒子選擇跟誰走。結果兒子雖然當時選擇瞭自己,但3個月後還是離開她去尋小美。僅僅他們離開一年光景,婆婆臥病不起,臨終前要把賬本給小美,但小美不在。

對別人的苛刻,不給別人留餘地,結果往往是自己無路可走。

以為別人需要仰仗自己,殊不知實際是彼此成全。

最不能理解的是小美,林祥福的善良和寬容沒有感化她,即便林祥福找到溪鎮都不去看看他,都能忍心不去看看女兒。偷瞭人傢的銀元,毀瞭人傢的一生,卻一點沒有彌補和行動。哪怕勇於承擔,當面面對,讓林祥福死心也好。凍死在祈禱的雪地裡,是對她最善意的結局瞭。

逃避的人生,是最讓人不齒的。

書中名字都很祥瑞,但結局往往皆是悲慘。跨越清末,民國和軍閥混戰時期,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命運的可嘆與痛楚。

當你看到大悲呈現在面前,眼前的小煩惱,小沮喪也緩解不少文城的經典語句

當你見識過洶湧的波濤,小河溝的翻滾就不足以激起你的擔憂;

當你體驗過浩渺的長空,井底之蛙的空間就不足以讓你驚嘆。

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艱難,選擇雞鳴狗盜,還是快意人生,抑或執著追求。

書中人物給瞭你答案,每個人心中也有各自的答案。

附:

最後評價下這本書,寫作技巧要比之前略勝一籌。

比如開頭,有點《百年孤獨》的味道;

比如兩個主人公林祥福和小美分篇介紹的手法;

書中每個人物,或濃墨重彩,或寥寥幾筆,都從不同角度透露著整體悲劇的色彩和結局。

略有遺憾的是,整體線索看著沒有特別完整。有些人物後來沒有交代,比如林百傢。

人物刻畫沒有《活著》那麼立體深刻,每個人物的橋段都似曾相識,拼湊在一起仿佛一副《清明上河圖》,沒有重點,每個人物都是眾生相的一部分。或許,這也是一種手法吧。

行文風格一如既往的旁觀者身份,直接對話很少,除瞭最後幾頁。整體雖然沒有超越《活著》,但也不失為一個好作品。《活著》的地位如此,也許僅僅是因為它是第一次出現的原因吧。

總體來說,這篇作品的文筆描述要比《活著》更成熟,技巧性也更強。但總覺得稍稍少瞭一點味道,不過我如果能寫出這種,也是燒高香瞭。還是很佩服。

註:2021年第17本書閱讀完畢——餘華《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