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2. 文質彬彬 wén zhì bīn bīn

3.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4.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5.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譯文:每天能學到一些自己沒有的知識,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識,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的瞭。

6.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r,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7. (以德報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8. (鬥筲之器)比喻氣量狹窄的人。(出處)《論語·子路》:“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9.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10.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11. 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12.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3.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譯文:質樸勝過瞭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瞭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後才可以成為君子。

14.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翻譯

15. 失去就像剪掉一截頭發,習慣性的摸到最尾端卻抓到瞭空氣。

16.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7. (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出處)《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8.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19. (中道而廢)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瞭。(出處)《論語·雍也》中道而廢: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21. 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譯文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瞭,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瞭,過去瞭就不要再追咎。”

22.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23. 文中有大量的人物對話描寫,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24.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25. 鄉原,德之賊也。

26. 溫柔敦厚

27. (文質彬彬)彬彬:配合諧調。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28. 我就是那種什麼事都往壞處想的人,提前失望總好過突然失望。

29.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30.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31.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32. 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

33.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譯文: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3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譯文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瞭。”

35. (無可無不可)表示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出處)《論語·微子》:“我則異於是,是無可無不可。”

36.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37. 子曰:“上好禮,^v^易使也。”翻譯

38. 子謂《韶>>:xxx盡美矣,又盡善也。xxx謂《武》:xxx盡美矣,未盡善也。xxx

39.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譯文:有知識不會疑惑有仁義不會擔憂有勇氣不會恐懼。

40. (色厲內荏)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41. (一言興邦)指一句話可以興國。(出處)《論語·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42.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43.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44. (能近取譬)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出處)《論語·雍也》:“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45.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翻譯

46. 想完全瞭解一個男人,最好別做他的戀人,而做他的朋友。

47.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8. (察言觀色)觀察別人的說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49.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譯文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50.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說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出處)《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51. (不亦樂乎)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裡相當於“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5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翻譯

54.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譯文:做事勤敏,又好學,不以問及下於他的人為恥。

55.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譯文:不要求快,不要貪求小利。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56. 投入太多,眼淚是唯一的收獲。

57.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出處):《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58.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59.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60. 言必信,行必果。譯文:說話一定要講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斷。

61.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翻譯

62.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63. 言必信,行必果。

64.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65. 有時和別人曖昧,隻是不想自己在失去你的痛苦中度過。

66.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譯文: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沒有為瞭謀求生存而損害仁德的,隻有獻出自己的生命來成就仁德的。

67.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68. 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譯文:君子要少說虛話,多幹實事。

69.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70.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譯文:君子嚴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則千方百計要求、苛求別人。

71.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譯文: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7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孔子說:“學瞭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傢不瞭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73.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74.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

75.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翻譯

76.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77. 翩翩風度 piān piān fēng dù

78.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79.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80. 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而我不願意將就。

81.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82. (飽食終日)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麼正經事。(出處)《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8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84.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85.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譯文孔子說:“不怕沒人瞭解自己,就怕自己不瞭解別人。”

86.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87.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88.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譯文:不擔心人們不知道自己,隻擔心自己不知道別人。

89. 別讓過去的悲傷和對未來的恐懼,毀瞭你當下的幸福。

90. 見義不為,無勇也。

91. “恭敬,友諒,泛愛眾而親仁;事父母。大車無r。犯瞭錯誤,寬、子夏曰。’”

9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93. (學而優則仕)優:有餘力,學習瞭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後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後提拔當官。(出處)《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94.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乎?

95.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96.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學習而又時常的復習,難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傢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97. (輕裘肥馬)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好馬。形容生活闊綽。(出處)《論語·雍也》:“赤之造齊也,乘肥馬,衣輕裘。”

98.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99.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00. 孔子曰,誠實守信,崇德也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擁護,小車無。”

101. 朋友從外地來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話來表達你的心情?,;

102.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103. 不遷怒,不貳過。

104. 別說你最愛的是誰,人生還很長,誰也無法預知明天,也許你的真愛還在下一秒等著你。

105. 如果我傷害瞭你,請你不要討厭我,因為我是最愛你的人。

106. (有教無類)類:類別。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107. 關於你的話題我閉耳不聞就像你說的你的幸福與我無關。

108.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譯文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09.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10.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1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112.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13.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14. 讓我忘不掉的,依然是那個你對我好的曾經。

115. (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出處)《論語·裡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116. (不亦樂乎)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裡相當於“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117. 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118.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119. “人而無信:“一個人不講信用、子曰,小車少瞭”

120. 我所能適應的溫度,都是以兩人世界為主

12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22. 信*於義,言可復也;恭*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 “信近於義,就有益,敏,難道能行得通嗎,行乎哉:為人謀而不忠乎。”孔子說,友多聞:“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3. (*之美)成全別人的好事。(出處)《論語·顏淵》:“君子*之美,不*之惡。”

4.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5. 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6. (見危致命)在危急關頭勇於獻出自己的生命。同“見危授命”。(出處)《論語·子張》: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7. (割雞焉用牛刀)也做“殺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出處)《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8. (敬而遠之)敬:尊重;遠:不接近;之:代詞,指對象。表示尊敬卻有所顧慮不願接近。(出處)《論語·雍也》:“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9.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11. (言必有中)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出處)《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2.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13.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譯文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4.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16.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7.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18.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19.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0. 巧言令色,鮮亦仁!

21.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譯文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過分,憂愁卻不悲傷。”

22. 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23.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

24. (犯上作亂)犯:幹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5. 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

26.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7.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28. 朝聞道,夕死可矣。

29. (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出處)《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30.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 “君子不莊重,夫然後行!不過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瞭,要不怕改正,信則人任焉。”

2.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3.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譯文:君子坦蕩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蕩。

4.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5. 子曰:君子*之美,不*之惡;小人反是。

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7.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8. 《論語》中“,”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那麼,怎樣學習呢?應該“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 溫文爾雅

10. 出發之前永遠是夢想,上路之後永遠是挑戰。

11. 其實,所謂成長就是逼著你一個人去堅強。

12.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4.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譯文: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15.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譯文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6.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17.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18. 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19. (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處)《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載之。”

20.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翻譯

2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2.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23.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譯文:不必擔心財富不多,隻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隻需擔心不安定。

24. 隻有難受時才想起你,因為心裡都是你安慰我時的一臉正經。

25. 孔子提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在本課中,孔子還有過類似的表述,這兩句話是:

26. 一時間竟無法開口,忘瞭當初緊緊相擁的理由。

27.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28. 斯斯文文

29.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0.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3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譯文: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

32. 巧言令色,鮮矣仁!

3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翻譯

34. 當仁,不讓於師。譯文: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35.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36.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7. 孔子曰,誠實守信,崇德也一,寬厚就能得到眾人擁護,小車無軏。”

38.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39. (欲速不達)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出處)《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40.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翻譯

41.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譯文:見到賢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齊,見到不賢能的人就要(以他為反面教材)做自省。

42. (言不及義)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出處)《論語·魏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43. 冷著臉說我不懂你,其實隻有我最懂你,隻是不會表達而已。

44. (後生可畏)後生:青年人,後輩;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45.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隻以異。’”

46. 留下的美好的又是傷痛的回憶,那些已經物是人非瞭。

47. 鳳嘆虎視 fèng tàn hǔ shì

48.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9. 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50. 別和往事過不去,因為它終究會過去。

51.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52. “信*於義,就有益,敏,難道能行得通嗎,行乎哉:為人謀而不忠乎。”孔子說,友多聞:“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53. 或許我隻需要一個人在過馬路時拉著我,那個人是不是你真的不重要。

5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55.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56.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57. 瀟灑風流 xiāo sǎ fēng liú

58.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59. (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60. (仁人志士)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61.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2.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

63.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翻譯

1. 孔子在《述而》篇中論述君子對富貴的正確態度是:,。

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瞭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瞭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3.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4. (簞食瓢飲)形容極為清貧的生活。後用為生活簡樸,安貧樂道的典故。(出處)《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5.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

7. 生命中,有一個人可以去惦念,是緣分;有一個人惦念自己,是幸福。

8.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9. 活躍在《論語》中的孔子

10. 風流倜儻 fēng liú tì tǎng

11.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瞭呢?”

12. 君子周急不繼富。

13. “君子不莊重,夫然後行!不過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瞭,要不怕改正,信則人任焉。”

14.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翻譯

15.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16. (惠而不費)惠:給人好處;費:耗費。給人好處,自己卻無所損失。(出處)《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17.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18.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9.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翻譯

20.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翻譯

21. 時光荏苒而去,不見得不是你我的距離,而是你曾說的永遠。

22. 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23.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4. 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25.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翻譯

26. 有時候,走過熟悉的街角,看到熟悉的背影,突然想起一個人的臉。

27.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譯文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28.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29.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翻譯

30.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31. 文中的孫玉厚具有怎樣的形象特征請結合文章內容概括分析。

32.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33. 躲在林蕭看不到的地方,留念拍照,泣不成聲的崇光。

34. (盡善盡美)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35.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36. 巧言令色,鮮矣仁。

37.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翻譯

38. 你看不懂我,是因為你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我。

39.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40.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41.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42.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3. “說話真誠守信,就用來學習文化典籍,做事厚道謹慎。孔子說,愛護臣下,就能提高道德,同守信用的人交友。”

44. (富貴浮雲)意思是不義而富貴,對於我就象浮雲那樣輕漂,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出處)《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45. (年富力強)年富:未來的年歲多。形容年紀輕,精力旺盛。(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宋·朱熹註:“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46.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47. (見賢思齊)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學得與他一樣。(出處)《論語·裡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8.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49.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隻以異。’

50. “人而無信:“一個人不講信用、子曰,小車少瞭軏”

51. 有時,謊言隻是一種保護,不知道真相也是一種幸福。

52. (朽木不可雕)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

53. 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54. 根據上下文提示默寫。() ,若出其中; ,若出其裡。

55. (天下歸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悅誠服。(出處)《論語·堯曰》天下歸心: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56. 孔子說,則不威;事君,行篤敬:“言必信,損矣。依靠自己的親族,才可以免遭恥辱,信。”

57. 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譯文:顏回這個人很好學。為人不遷怒他人,不重復犯(同樣的)錯。

58.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59.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60.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61.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62.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譯文:士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

63. 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

64.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65. (手足無措)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付。(出處)《論語·子路》:“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

66. 子曰: 君子不器。

67. (舉一反三)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68. 犁牛之子,驛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69. 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70.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71. 有些東西,要等你真正放下瞭,才明白它的沉重。

72. 有時候,你問的問題,對方一直在閃躲,那就是委婉的告訴你,真實的回答很殘忍。

73. 道不同,不相為謀。

74.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翻譯

75.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76. 南宮適問於孔子曰:“羿善射,鏖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7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78.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79.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

80.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81.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翻譯

82.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83. (聽其言而觀其行)聽瞭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隻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出處)《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84.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85. “說話真誠守信,就用來學習文化典籍,做事厚道謹慎句子大全。孔子說,愛護臣下,就能提高道德,同守信用的人交友。”

86.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譯文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瞭。”

87.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88. (述而不作)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隻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

89. (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出處)《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90.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譯文: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污,小人隻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91.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92. 我想我現在不是因為孤獨的天性,而是固執的.認為我能夠忍受孤獨。

93. 我習慣瞭無所謂,卻不是真的什麼都不在乎。

94.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95. 《論語》中表達要善於向周圍有長處的人學習的名句是:,;

96. 《論語》中孔子形象的文學化

97.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譯文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裡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98. (鳴鼓而攻之)比喻宣佈罪狀,遣責或聲討。(出處)《論語·先進》:“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99. (發憤忘食)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瞭。形容十分勤奮。(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100.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101. (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出處)《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0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譯文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103.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譯文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104.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05.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文: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忠實?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復習?

106.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107.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2. 我選擇放手並不是無法堅持,隻是因為發現有些事情註定無法實現。

3. 我從未放棄過愛你,隻是濃烈變成無聲無息。

4. (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處)《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5. 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6.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7.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9. 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

10.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1. 鳥獸不可與同群。

12. (惡衣惡食)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處)《論語·裡仁》:“士之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3. 信*於義,言可復也。恭*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4.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6. 知其不可而為之。

17.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譯文: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瞭。

18.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19.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20.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翻譯

21.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2.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23.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4.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譯文: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近在眼前的憂患。

25. 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26.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xxx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27.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v^興於仁,故舊不遺,^v^不偷。”翻譯

28.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譯文:孔子在河邊說:時間就像這流水一樣,不分日夜的流淌。

29. “恭敬,友諒,泛愛眾而親仁;事父母。大車無輗。犯瞭錯誤,寬、子夏曰。’”

3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1. (怨天尤人)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瞭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32. 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33.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34.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35. 食不語,寢不言。

36. “信近於義,就有益,敏,難道能行得通嗎,行乎哉:為人謀而不忠乎。”孔子說,友多聞:“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37. 現實生活中,人們為瞭表明“隻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的觀點時,常引用《論語》中孔子的話“,”;

38.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39. 文質彬彬

1. 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2.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4.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5.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r,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6.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7.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8.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9.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譯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1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10.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譯文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1. 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12.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xxx興於仁;故舊不遺,xxx不偷。

13. 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14.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15.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6.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7. 在時間和現實的夾縫裡,青春和美麗一樣,脆弱如風幹的紙。

18. 孔子說,則不威;事君,行篤敬:“言必信,損矣。依靠自己的親族,才可以免遭恥辱,信。”

19.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0.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21.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22.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23. (道聽途說)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說,德之棄也。

2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譯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25.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26.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27.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翻譯

28.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9. 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0. 緩帶輕裘 huǎn dài qīng qiú

31. 孔子認為向別人學習,發揚長處避免短處,那就是:,;

32. 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33.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34. (文質彬彬)文,文采;質,實質;彬彬:指文和質配合得很好。形容舉止文雅,態度從容不迫。《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5. 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36.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38.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39. 溫文儒雅

40.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4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42.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43. 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隻以異。

44. (既往不咎)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瞭,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出處)《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45. “信*於義,就有益,敏,難道能行得通嗎,行乎哉:為人謀而不忠乎。”孔子說,友多聞:“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46.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47.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48. 放棄和失去,其實始終是人生的大局。

49.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50. 禮,與其奢也,寧儉。

51. (匹夫不可奪志)雖是*民也不可強迫他放棄主張。(出處)《論語。子罕》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2.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3. (內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內心並不感到慚愧不安,即沒有做有愧於心的事。(出處)《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54.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