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愛怕什麼》

6、磨礪內心比油飾外表要難得多,猶如水晶與玻璃的區別。

7、我喜歡愛讀書的女人。書不是胭脂,卻會使女人心顏常駐。書不是棍棒,卻會使女人鏗鏘有力。書不是羽毛,卻會使女人飛翔。書不是萬能的,卻會使女人千變萬化。——畢淑敏,《我所喜歡的女子》

8、人活著是為什麼,自己快樂同時使別人快樂。

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隻有這樣,才可以得到最後的解脫。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的哲學”。註重社會中的人倫和世務。這種哲學隻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願講超道德價值。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入世的哲學”。從入世的哲學的觀點看,出世的哲學是太理想主義的,無實用的,消極的。從出世的哲學的觀點看,入世的哲學太現實主義瞭,太膚淺瞭。在古文裡,消極出世就是像陶淵明那一類的,因為不想受到世俗的污染而隱居,對塵世無所眷戀,面對萬丈紅塵而不亂心,不問世事什麼的;積極入世就是在社會中,沒有體味紅塵而到人居住的地方去體味凡心,為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力,但不受到世俗的影響.(應該是這麼個意思)中國人談論中國的哲學思想,總喜歡用出世與入世來劃分,比如說儒傢思想就是入世的,老莊玄說就是出世的。其實不完全,中國哲學精神,是出世與入世的結合。關於現世的說法,可以有多種的理解:一為現於世上;二為現實的世界。

事實上,我們無論有多高的才華與才幹,如果這世界隻剩瞭自己,也就證明不瞭自己的價值,我們必須在人群之中,通過別人的評價,得到別人的接納,才會顯出個人的價值。而這對個人價值的肯定,是每個人先天的需求。如果說,人生有什麼意義,那麼,這一肯定,就是使人覺得有意義的力量之一。否則,穿衣吃飯,以終餘年,豈不枉來一世?

我們“踟躕鬧市”的原因,就是在尋求這份肯定。因此所謂的人世,它基本的動機,其實是在要求“付出”。當他有收獲的時候,所得到的無論是錢或是名,都是一種被肯定的象征。這就會使我們覺得快樂,覺得不白活,也覺得安全。

所以,入世並不是虛榮,也並不違背我們所向往的超然於世俗之外的那另一種完成。

幽隱是另一種找到自己、面對自己的方式,單是在人群中得到肯定,往往並不能使我們覺得滿足。我們還時常需要有機會面對自己,認識自己,並且有機會冷眼旁觀,獨立思考。事實也是如此,在人群中,我們往往不太有機會靜下來思想;也不太 有機會使自己繼續充實,未免有點擔心自己會失去瞭獨特的價值,因而也失去瞭被人接納與認可的條件。因此,認真說來,要求幽隱的基本動機也是在於對自己個人價值的要求肯定,要求穩固,為免在人群中失去瞭有所貢獻的能力,才希望“退而結網”。

這兩者,在基本出發點上並不矛盾 ,是不是?

既然幽隱的內在動機並不完全是逃避,而很可能是“以退為進”的另一種求取被別人肯定,也被自己肯定的方式,那就不是消極,而是積極的瞭。

竹林七賢至今傳名,他們也是在用隱遁的方式來求取至少自己對自己的肯定。而他們的特立獨行,也使世人用另一種心情接納。因為他們代表瞭人們時或也會有的一種對遺世獨立的神往。

事實上,“遺世獨立”也隻要神往一下,就足能產生“清燥熱,止煩渴”之效瞭。誰能真的“遺世獨立”呢?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叫“寄給夢想”的,內容就是寫我自己想去七星山外買地造屋去幽隱,但最後卻醒悟,自己根本不可能到那兒去住。大概這一境界也隻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已吧!

能滿足這份遁世之念的,大概還是旅行。我常覺得旅行就是在擺脫日常瑣務的牽絆,就是最好的方法在找到自己,面對自己,而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心情,來回顧自己奔波其中的這世界。旅行不是消極的,但它有“逃離”的作用。這旅行,最好是一個人走,當實在不能一個人走的時候,也至少是參加一個談得來的團體,讓大傢一致同心地“逃離”現實一段時間。這是很好的一種治療;也是很有效的一種“充實”。能有機會重新整理自己,辨認方向,瞭解人間世界。然後,你將發現,它會使你非常想要回到原先你所厭倦的那個日常的、煩囂的、機械的、平淡的或浮華的世 界,去為別人做事,也接受無數的別人,直接間接,為你所做的服務。同問。。。

佛說,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佛說:萬發緣生,皆系緣分!

佛說:每個人所見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緣。緣起緣滅,緣聚緣散,一切都是天意

佛說: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註定讓一生改變的,隻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佛說:五百年前結緣來,前生註定非今日。我叩首:若非今日是何日?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佛說: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佛說: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

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百態之世原是苦海,看破紅塵方為上岸。

佛說:百態之世存百態之人,人即有百態,世也便需百態,又何分苦海與岸,出世入世。人之生來,歷百難而成,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即需要百年而樹,便需歷百態而成百態,喜則喜矣,悲則悲矣,痛則痛矣,樂則樂矣。一味無欲便樹不瞭人,便失去瞭人的本氣。

佛說:你記得回來的路,卻為何忘瞭人間的距離。這岸的魂,莫問對岸的魂來自哪裡?對岸的魂,莫問這岸的魂渡往何方。去吧,相忘於黎明時分的奈何橋底。

無緣何生斯世,無情盡累此生!憶君淚落東流水,歲歲花開知為誰?多情自古空餘恨,何必一往情深?何必叫人太認真!

佛說:握緊拳頭,你的手裡是空的;伸開手掌,你擁有全世界。

佛說:悟有兩種:頓悟和漸悟。頓悟時,那靈性閃爍的一剎那,猶如霹靂驚醒瞭沉睡的大力神,劈開瞭混沌。抓住火花的瞬間,才能看見自己內心的那一汪清泉。

佛說:你要靜靜等待,等待花開的時刻,等待風拂過花萼,以喚醒前世種下的夢。我於是虔誠地祈禱,願你,能盛開最溫柔的飽含滄桑的回眸一笑。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佛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佛說:道是修行,魔是心魔。

佛說:人臉就是一字——苦。眉毛是一橫,兩眼是兩點,鼻子是十字,嘴是口。

佛說:人就是苦今生修來生。

佛說:皈依我佛吧!跳出紅塵外,不在五行中,行僧之旅。

佛說:放下紅塵之事得人間大道!好淬煉舍利子得正菩提!渾忘世間一切煩惱。風聲,雨聲,一世的相思。涅磐,頓悟,一世的禪鋒。

佛說: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於生滅,心便能寂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樂。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瞭痛苦。

佛說:不可因傳說而信以為真;不可因經典所載而信以為真;不可因合乎傳統而信以為真;不可因合乎邏輯而信以為真;不可因根據哲理而信以為真;不可因權威而信以為真。人藉著自己一生的實踐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

佛說:如果人不執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正由於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他們才會變得不快樂……

佛最後嘆道: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佛語——饑來吃飯,困來即眠。”言下之意若吃飯時不肯專心吃飯卻有百種思考,睡覺時不肯安睡卻千般計較,自然無法達到“用功”的境界,在我的理解,似乎就是要將吃飯睡眠降低到最低的基本滿足階段,不餓時不吃也罷,不困時醒著又何妨呢,隻有關於生命本真的思索,才能夠與那些飛逝而過的時光價值相匹配。

佛什麼也沒說

佛隻是攤開手掌

地裡長出的虔誠,妄想著

徒步走到靈山

苦難在鐘聲裡消失

西行的路上長滿羽毛

佛伸出五根手指,撫摸著

一隻飛翔中的鳥

人生在世,如身在荊棘中

則人不妄動

既不動,則不傷

傷其身痛其骨

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