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傳說有哪些?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關於重陽節的傳說和誰有關,下面這些特別的故事絕對意義非凡,趕緊去看看吧。

重陽節的傳說有哪些?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關於重陽節的傳說和誰有關,下面這些特別的故事絕對意義非凡,趕緊去看看吧。
一、重陽節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隻要它一出現,傢傢都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瞭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瞭青年恒景的父母的生命,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瞭命。病愈之後,他辭別瞭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

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於找到瞭那座高山,找到瞭那個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瞭恒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

恒景廢寢忘食苦練劍術,終於練出瞭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瞭”。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傢去。

恒景回到傢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瞭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瞭降魔的準備。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裡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才被立為老人節。

二、重陽節的傳說和誰有關
1.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遊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傢人因聽從師言幸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傢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2.源於漢代的道學。道傢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瞭“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3.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瞭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三、重陽節的故事
1.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

2.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制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3.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

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瞭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傢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傢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丶鄉親父老登上瞭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傢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

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瞭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瞭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丶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

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瞭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禦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瞭吳均《續齊諧記》裡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4.《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孟學士)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

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泄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