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托於無窮之間,忽然無異騏驥之馳過隙也。不能說其志意,養其壽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2. 堅志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眾善之師也。

3. 與妒勝已者而謀舉嫉惡之賢,是與狐議治裘也。

4. 大天之內,復有小天。

5. 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6.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後知松柏之茂也。

7. 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心之失。

8. 太山之高,背而弗見;秋毫之末,視之可察。

9.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道德經.第三章》

10. 金丹之道,煉己為先。己煉則神定,神定則氣住,氣住則精凝,民安國富,一戰而天下定矣。

11. 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善。

12. 無財不養道,道傢重視傳承,講究尊師重道。投機取巧、不勞而獲成就不瞭道心,當年祖天師創教,入教者還需五鬥米呢。

13.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

14.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15. 學道者無他,務在養炁而已。夫心液下降,腎炁上升,至於脾,元炁氤氳不散,則丹聚矣。

16. 金舟不能凌陽侯之波,玉馬不任騁千裡之跡也。

17.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18. 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

19. 吾傢此曲皆自然,管無孔兮琴無弦。得來驚覺浮生夢,盡夜清音滿洞天。

20. 謾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樊籠壽萬年。

21.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22.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第四章》

23.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24. 不貪最先,不恐獨後。

25. 言而必有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行也。

26. 金石有聲,不考不鳴。

27. 大川不能促其涯,以適速濟之情;五嶽不能削其峻,以副陟者之欲。

28. 執志不絕群,則不能臻成功銘弘勛。

29. 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

30. 道之費隱不可道,道之發見則可道。

31.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2.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33. 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34. 長要心定,行住坐臥皆是行道。

35. 神氣須如夜氣清,從來至樂在無聲,幻中真處真中幻,且向銀盆弄化生。

36.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37. 聖凡相隔者,隻是在斑厘。順去為凡道。逆來即聖基。

38.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39.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40. 藥逢炁類方成象,道在虛無合自然。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41. 欲不節則精耗,精耗則氣衰,氣衰則病至,病致則身危。

42. 修道之人明生死,求正道,懲惡揚善,利益蒼生。我們能把握的就是今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4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4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45.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46. 是性命,非神炁,水鄉鉛,隻一味。

47. 寸火能焚雲夢,蟻穴能決大堤。

48.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49.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50. 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傢織網。

51. 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52.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

53. 無人心即有道心,道心是心非心。

54.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55.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56. 舟覆乃見善遊,馬奔乃見良禦。

57.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58.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道德經.第三章》

59.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60. 雲厚者雨必猛,弓勁者箭必遠。

61. 卉茂者土必沃,魚大者水必廣。

62.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63.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64. 窮則反,終則始。

65. 一日清閑一日仙,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66. 道者德之體,德者道之用。

67.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政教有經,而令行為上。

68.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傢昏亂,有忠臣。

69.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70. 不矜貴,何羨名;不邀勢,何羨位。

71.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2.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73. 善火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74.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心,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75. 能奪天地之真氣,可以長生。

76. 美之所在,雖污辱,世不能賤;惡之所在,雖局隆,世不能貴。

77.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78.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79. 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80.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81.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道德經.第三章》

82. 夫憂者所以為昌也,喜者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賢主以此持勝,故其福及後世。

83.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道德經.第三章》

84.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85. 不乘白鶴愛乘蠻,二十幢播左右盤,偶入書壇尋一笑,降真香繞碧闌幹。

86. 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萬物,無不置也。地性既善,養生萬物,無不置也。聖人悉樂理天下而實法天地,故萬物皆受其功大善。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輕,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87.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88. 修道者,當未瞭道,必先正己,既已瞭道,又須正人。

89. 善遊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

90. 安危相易,禍福相生。

91. 饒君瞭悟真如性,未免拋身還入身。何似更兼修大藥,頓超無漏作真人。

92.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93. 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

94.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95. 理無常是,事無常非。

96. 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

97. 修道要濟世度人,但又不亂發慈悲。

98.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99. 欲致魚者先通水,欲致鳥者先樹木。

100.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

101. 能至於無樂者,則無不樂;無不樂則至極樂矣。

102. 天地之外,別有天地。

103. 唐代.鐘離權《贈呂洞賓》

104.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105. 槁竹有火,弗鉆不然;土中有水,弗掘無泉。

106.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

1.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2. 待西施、毛嬙而為配,則終身不傢矣。

3. 不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4.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5.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6.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7. 過載者沉其舟,欲勝者殺其生。

8. 蓬島還須結伴遊,一身難上碧巖頭,若將枯寂為修煉,弱水盈盈少便舟。

9.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0. 養性之道,不欲飽食便臥及終日久坐,皆損壽也。

1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12.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13.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14. 唐代.歐陽炯《大遊仙詩》

15.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16.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17.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8. 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

19. 五代.孫光憲《女冠子·淡花瘦玉》

20.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21. 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2. 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

23. 見雨則裘不用,升堂則蓑不用。

24.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5. 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26.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7.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8. 為無為,則無不治。

29.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30. 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

31. 美之所在,雖污辱,世不能賤;惡之所在,雖高隆,世不能貴。

32. 南北宗源翻卦象,晨昏火候合天樞。須知大隱居廛市,何必深山守靜孤。

33. 修真之道,一得永得。

34.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35. 天地之道,極則反,盈則損。

36.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37.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38.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39.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40.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41.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2. 養神惜氣以持盈,喜墜陽兮怒損陰。兩目內明馴虎尾,朦朦雙耳聽黃庭。

43.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44. 常道無名,唯德以顯之;至德無本,順道而成之。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45. 古之教人得之者早修,莫待老來鉛汞少者。

46. 天生一物變三才,交感陰陽結聖胎。

47.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8. 有道無術,獨善其身;有術無道,害人害己;以道禦術,兼濟天下。

49.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50.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到老死不相往來。

51.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52.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53. 安爐立鼎法乾坤,鍛煉精華制魄魂。聚散氤氳成變化,敢將玄妙等閑論。

54. 宋代.丘處機《無俗念·靈虛宮梨花詞》

55. 炁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56. 天地同一炁,彼此感而通。陽自空中來,抱我主人翁。

57. 土處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爭先,故疾而不遲。

58.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59. 名在無極不可名,名在太極則可名。

60. 常勝之道曰柔,常不勝之道曰強。善遊者溺,善騎者墮。

61.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62.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經.第二章》

63.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64.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65. 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第三章》

66.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67. 惟不求利者為無害,惟不求福者為無禍。

68. 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

69. 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下德為之,其用不休。知白守黑,神明自來。

70.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71. 上為下效,君行臣基。

72. 產在坤,種在乾,但至誠,法自然。

73.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74.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75. 藥者何物,吾身元氣是也。

76. 積愛成福,積怨成禍。

77. 上天生瞭人,暢行於世,人,至尊。

78.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79.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80.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

81.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82.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83.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84.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85.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86. 天地之炁從鼻入,接著腎中之祖炁,與之混合一運,此人之炁而漸與天地合。

87.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道德經.第五章》

88. 物得以生,謂之德。

89. 緣督以為徑,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90.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91. 上與宇宙同體,下與天地精神往來。

9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93. 忠臣不事二主,貞妻不侍二夫,世間諸事,法理相通,不可三心二意,否則必真法不得。

94. 但悟萬悟,屢假自心證,欲自遣性自停,命自住,丹自結,仙自做,他人不能替得。

95. 凈凈清清凈凈清,澄澄湛湛湛澄澄。冥冥杳杳杳冥冥,永永堅堅堅永永。明明朗朗朗明明,靈靈顯顯顯靈靈。

96.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97. 樂之為道,總在能順。致樂之道,總在能順時而動。

98.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99.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100. 魏晉.曹植《仙人篇》

101. 幹將不可以縫線,巨象不可以捕鼠。

102. 目察百步,不能瞭瞭,而欲以所見為有,所不見為無,則天下之所無者,亦必多矣。

103.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104.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105. 人之生死大關,隻一炁也。有炁則生,無炁則死。

106.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第四章》

107.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108. 先使水火二氣,上下相交,升降相接,用意勾引,脫出真精真氣,混合於中宮,用神火烹煉,使氣周流於一身。氣滿神壯,結成大丹。非特長生益壽,若功行兼修,可達聖位。

109. 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110.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11. 還虛之功,唯在對境無心而已。

112.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13.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14.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15.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16.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117.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8. 儒傢、道傢,養氣各有不同。養自然之氣,可以得生。養浩然之氣,則可生、可死。

119. 福由己發,禍由己生。

120.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121. 聖人不貴尺之壁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122.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123. 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

124.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125. 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126.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1. 人道順施,仙道逆取,取藥於坎。而造丹於離也。

2.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4. 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

5. 善遊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之為禍。

6. 日不知夜,月不知晝,日月為明而弗能兼也。

7.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8. 運有否終,唯道長久!

9. 極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

10. 修道者,貴乎恒於正道,尤貴乎恒行於正道。

1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12. 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

13. 體之盈虛消息,皆通於天地,應於萬類,和之於始,和之於終。靜神滅想,生之道也。

14. 有生於無,實出於虛。

15.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

16.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7.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18. 兵者,所以禁暴討亂也。

19. 正身直行,眾邪自息。

20.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21. 人有盜而富者,富者未必盜;有廉而貧者,貧者未必廉。

22.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23. 欲剛者必以柔守之,欲強者必以弱保之;積於柔則剛,積於弱則強。

24. 金以剛折,水以柔全,山以高陊,谷以卑安。

25. 明君不釋法度,故機詐不肆其巧。

26.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27. 人為貴,還需行天道。

28. 察見淵魚者不詳,智料隱匿者有殃。

29.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1.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3.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4. 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軀命,故人惟兼物性,方為全盡吾性。體此意者,樽節愛養,戒殺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5. 修道之人當有高風亮節,心存傲骨,斂心凝神,行事不能受外人影響,心要穩,志要恒。

6.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7. 白石似玉,奸佞似賢。

8. 瑤華不琢,則耀夜之景不發。

9. 百年大小榮枯事,過眼渾如一夢中。

10. 登山不以艱險為止,則必臻乎峻嶺矣。積善不以窮否而怨,則必永其令聞矣。

11. 不務修德,而求非望之福,非愚而何?

12.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四章》

13. 治大國,若烹小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