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奉公誠信和諧孝親修身處世自省勸學惜時自強明志仁義治世從善知恥勤儉氣節勇氣務實求新審勢學而時習之國學經典語句欣賞,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國學經典語句欣賞!——《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從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裡仁》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裡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裡仁》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裡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裡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裡仁》德不孤,必有鄰。——《論語·裡仁》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唯酒無量,不及亂。——《論語·鄉黨》過猶不及。——《論語·先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從,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論語·陽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論語·微子》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孟子·梁惠王上》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醜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孟子·公孫醜上》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公孫醜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蝕,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孟子·公孫醜下》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孟子·滕文公上》民事不可緩也。——《孟子·滕文公上》賢君必恭儉禮天,取於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孟子·滕文公下》……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離婁上》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孟子·離婁上》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孟子·離婁上》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傢,傢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孟子·離婁上》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孟子·離婁上》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孟子·離婁上》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孟子·離婁上》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上》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孟子·離婁下》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離婁下》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孟子·離婁下》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孟子·離婁下》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之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孟子·萬章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孟子·告子上》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孟子·告子上》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盡心上》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上》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天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財用不足。——《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衛風·淇奧》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詩·小雅.棠棣》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女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詩·小雅·伐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小雅·鶴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詩·小雅·蓼莪》任賢勿貳,去邪勿疑。——《尚書·大禹謨》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尚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安民則惠,黎明懷之。——《尚書·皋陶謨》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尚書·太甲中》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尚書·咸有一德》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尚書·說命中》樹德務滋,除惡務本。——《尚書·泰誓下》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於而傢,兇於而國。——《尚書·洪范》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尚書·旅獒》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尚書·酒誥》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尚書·周官》功崇惟志,業廣推勤。——《尚書·周官》有容,德乃大。——《尚書·君陳》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禮記·檀弓上》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禮記·檀弓上》苛政猛於虎也!——《禮記·檀弓下》茍無禮義、忠信、誠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禮記·檀弓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禮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禮記·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禮記·學記》大樂必易,大禮必簡。——《禮記·樂記》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禮記.·樂記》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禮記·祭義》君子約言,小人先言。——《禮記·坊記》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禮記·坊記》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禮記·中庸》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禮記·中庸》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禮記·中庸》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禮記·中庸》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禮記·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禮記·中庸》居上不驕,為下不倍。——《禮記·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禮記·中庸》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禮記·中庸》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禮記·表記》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禮記·表記》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禮記·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禮記·緇衣》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禮記·儒行》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記·儒行》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禮記·儒行》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禮記·儒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禮記·大學》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禮記·大學》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傢齊,傢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禮記·大學》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禮記·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禮記·大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禮記·大學》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禮記·大學》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卦》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周易·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乾卦》積善之傢,必有馀慶;積不善之傢,必有馀殃。——《周易·乾卦》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周易·乾卦》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傳》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周易·系辭下傳》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傢可保也。——《周易·系辭下傳》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周易·系辭下傳》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周易·系辭下傳》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鍥而不舍,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荀子·修身》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傢無禮,則不寧。——《荀子·修身》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遠矣。——《荀子·修身》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荀子·不茍》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荀子·榮辱》公道達而私門塞矣,公義明而私事息矣。——《荀子·君道》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荀子·天論》疆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荀子·天論》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裁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枸木必將待檃(yǐn)栝烝(zhēng)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lóng)厲然後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荀子·性惡》德高莫高於博愛人,為政莫高於博利人。——《新書·修正語上》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義法》人之超然萬物之上,而最為天下貴也。——《春秋繁露·天地陰陽》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報任安書》居之一歲,種之以谷;十歲,樹之以木;百歲,來之以德。德者,人物之謂也。——《史記·貨殖列傳》學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廣之,名譽以崇之,不倦以終之,可謂好學也已矣。——《法言·學行》何以治國?曰:“立政。”——《法言·先知》教者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白虎通義·三教》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事,見微知著也。——《白虎通義·性情》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人享貞。——《忠經·天地神明章》茍利社稷,則不顧其身。——《忠經·天地神明章》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集·誡子書》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顏氏傢訓·慕賢》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不如無學也。——《顏氏傢訓·勉學》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花也;修身利行,秋實也。——《顏氏傢訓·勉學》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顏氏傢訓·勉學》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顏氏傢訓·涉務》不信之言,不誠之令,君子弗為也。臣言自古皆有死,人無信不立。——《新唐書·魏徵傳》夫能遺其身,然後能無私。無私,然後能至公。至公,然後以天下為心矣,道可行矣。——《中說·魏相》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昌黎先生集·師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昌黎先生集·進學解》夫聖人之為心也,必有道而已矣,非於神也,蓋於人也。——《柳宗元集》烈士所以異於恒人,以其仗節以死誼。——《劉夢得文集》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強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劉夢得文集·天論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文正公集·嶽陽樓記》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職教化之任者在師儒,宏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宋史·胡瑗傳》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歐陽文忠公文集·朋黨論》聖人因時制宜,文王之時與周公異,故文王以其時而方,周公以其時而變也。——《李覯集》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濂溪集·愛蓮說》仁、義、禮、智四者,動、靜、言、貌、視、聽無違之謂純。心純則賢才輔,賢才輔則天下治。——《通書·治》夫信者,人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資治通鑒》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子全書》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正蒙·乾稱》至當之謂德,百順之謂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正蒙·乾稱》君子自知自信,瞭然不惑。——《橫渠易說·系辭上》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民為本。——《二程文集》天下之治,由得賢也;天下不治,由失賢也。——《二程文集》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二程語錄》誠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敬則誠。——《明道語錄》人皆可以為聖人,而君子之學必至聖人而後已。不至聖人而已者,皆自棄也。——《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人須先立志,志立則有根本。譬如樹木,須先有個根本,然後培養,能成合抱之木。——《上蔡語錄》接四方之賢士,察四方之事情,覽山川之形勢,觀古今興亡滅亂之道,這道理方見得周密。——《朱子語類》將天下正大底道理去處置事,便公;以自傢私意去處之,便私。——《朱子語類》須是表裡皆實,無毫虛偽,然後有以為進德之地,德方日新矣。——《朱子語類》官無大小,凡事隻是一個公。若公時,做得來也精彩。便若小官,人也望風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來做去,也隻得沒個下梢。——《朱子語類》凡人所以立身行正,應事接物,莫大乎誠敬。誠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謂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蕩之謂也。——《朱子語類》生民之本,足食為先。是以國傢務重實,使凡州縣守倅,皆以勸農為職。——《朱子大全》為學之實,固在踐履。茍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然欲行而未明於理,則所踐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朱子大全·答曹元可》處事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朱子大全.白鹿洞書院提示》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朱子大全·白鹿洞書院提示》學者自強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則棄。其止其往,皆在我不在人也。——《四書集註·論語集註》聞道有蚤莫,行道有難易。然能自強不息,則其至一也。——《四書集註·中庸章句》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陸九淵集》不可自暴、自棄、自屈。——《陸九淵集》展佈四體,通其有無,官民農商,各安其所而樂其生。——《陳亮集》書有剛柔比偶,樂有聲器,禮有威信,物有規矩,事有度數,而性命、道德未有超然遺物而獨立者也。——《水心別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文山先生全集.過零丁洋》日日而省之,日日而改之,是之謂日新又日新。——《草廬學案》賢者小學以明,不賢者廢學為昏。——《遜志齋集》自古未有不遵民心而得天下者。——《讀書錄》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於忠肅集·石灰吟》志不立,如無柁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陽明全集》古先聖人許多好處,也隻是無我而已。無我隻能謙。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陽明大全·傳習錄下》講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就知一事,所謂真知矣。徒講而不行,則遇事終有暗惑。——《與薛君采二》安身以安傢而傢齊,安身以安國而國治,安身以安天下而天下平。——《王心齋先生遺集》精神爽奮,則廢俱興;精神怠弛,則百興俱廢。——《呻吟語·治道》自昔孔門相傳之法,一則曰慎獨,再則曰慎獨。——《劉子全書·人譜續》誠之則是人,偽則是禽獸。——《孟子師說》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日知錄》以道言之,選賢任能以匡扶社稷者,天下之公也。——《讀通鑒論》先驗身過,次驗心過,悔其前非,斷其後續,亦期至於無一念之不純,無一息之稍懈而後已。——《二曲集》吾人遷善改過,無論大小,皆須以全副力量赴之。——《顏習齋先生言行錄·理欲》茍利國傢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林則徐集·赴戍登程門口示傢人》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全集·已亥雜詩》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魏源集·海國圖志序》彼株守一隅,自畫封域,而不知墻外之有天,身外之有地,適如井蛙、蝸國之識見,自小西部而已。——《海國圖志》立德、立功、立言、立節,謂之四不朽。——《魏源集·默觚上》人之氣質,由於天生,本難改變,唯讀書則可變化氣質。——《曾國藩教子書》觀萬國之勢,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上清帝第六書》天下往歸謂之王,天下不往歸,民皆散而去之,謂之匹夫。——《孔子改制考》君末也,民本也。君也者,為民辦事者也;臣也者,助辦民事者也。賦稅之取於民,所以辦民事之資也。如此而事猶不辦,事不辦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義也。——《譚嗣同全集》方今中國所短者,不在智謀而在貞信,不在權術而在公廉……則惟有道德者可以獲勝。——《章太炎《革命之道德》》以傢為傢,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茍利國傢,不求富貴。——《禮記·儒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烈士之愛國也如傢。——《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嶽陽樓記》》位卑未敢忘憂國。——《陸遊《病起書懷》》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傢之急。——《漢書·司馬遷傳》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精忠報國。——《宋史·嶽飛列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日知錄·正始》》憂國忘傢,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曹植《求自誠表》》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司馬法》》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裡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志當存高遠。——《諸葛亮集·誡外甥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列傳》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傢寶·俗諺牧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傢;欲齊其傢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傢齊,傢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禮記·大學》》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三首》》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史記·報任安書》》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於謙《無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xiè)《題畫·竹石》》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弟子規》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我命由我不由天。——《葛洪《抱樸子內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天無絕人之路。——《《初刻拍案驚奇》》竊以為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賢人之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曾國藩《復賀耦庚中丞》》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輕諾必寡信。——《《老子》第六十三章》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一諾千金。——《史記·季佈欒佈列傳》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道德經》第十七章》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班固《答賓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八十一章》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楊泉《物理論》》凡出言,信為先,詐與佞,奚可焉。——《弟子規》行己有恥。——《論語·子路》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醜上》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卷十三》士皆知有恥,則國傢永無恥矣。——《龔自珍《明良論二》》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金纓《格言聯璧·接物類》》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周易·益·象》改過不吝。——《尚書·仲虺(huǐ)之誥》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征列傳》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註》》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王守仁《改過》》改身之過,遷身之善,謂之“修身”。——《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增廣賢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陽貨篇》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蕩之謂也。——《朱子語類》惡莫大於縱己之欲,禍莫大於言人之非。——《金纓《格言聯璧·接物類》》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寬則得眾。——《論語·陽貨》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戰國策·魏策》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乾稱》》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金纓《格言聯璧·接物類》》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金纓《格言聯璧·接物類》》人好剛,我以柔勝之;人用術,我以誠感之;人使氣,我以理屈之。——《金纓《格言聯璧·接物類》》待小人宜寬,防小人宜嚴。——《金纓《格言聯璧·接物類》》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素書·遵義》》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素書·遵義》》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裡仁》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卷九十六》子曰:“德不孤,必有鄰。”——《論語》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論語》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金纓《格言聯璧·接物類》》守分安貧,何等清閑,而好事者,偏自尋煩惱;持盈保泰,總須忍讓,而恃強者,乃自取滅亡。——《王永彬《圍爐夜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系辭上》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流。——《禮記·中庸》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醜下》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訓》單者易折,眾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莊子·山木》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弟子規》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弟子規》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夫婦和而後傢道成。——《幼學瓊林·夫婦》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宋弘列傳》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孔子傢語卷二·致思第八》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父慈而教。——《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孝經·天子》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父不慈則子不孝。——《顏之推《顏氏傢訓·治傢》》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弟子規》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yì)》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正蒙·中正》》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見利思義。——《論語·憲問》見得思義。——《論語·季氏》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臨難毋茍免。——《禮記·曲禮上》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視死如歸。——《管子·小匡》率義之為勇。——《左傳·哀公十六年》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荀子·榮辱》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後漢書·班超列傳》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初生之犢不懼虎。——《羅貫中《三國演義》》人而不學,其猶正墻面而立。——《尚書》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論語·子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裡仁》好學而不貳。——《左傳》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離婁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學至乎沒而後止。——《荀子·勸學》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知而好問,然後能才。——《荀子》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用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進學解》》聖人無常師。——《韓愈《師說》》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唐甄《潛書·講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古辭《長歌行》》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魏志》學而不化,非學也。——《宋·楊萬裡》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林逋《省心錄》》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黃睎》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稼說送張琥》》莫等閑,白瞭少年頭,空悲切。——《嶽飛《滿江紅·寫懷》》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訓學齋規》》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文字·自然》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書到用時方恨少。——《《增廣賢文》》業精於勤,荒於嬉。——《韓愈《進學解》》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荀子·修身》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來歲如今好時節,看君高步躡鵬程。——《道潛《次韻孔天瑞秀才見寄》》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勸學詩》》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內篇》》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朱熹《勸學詩·偶成》》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增廣賢文》》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孔融《論盛孝章書》。》百金買駿馬,千金買美人;萬金買高爵,何處買青春。——《屈復《偶然作》》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無名氏《金縷衣》》天波易謝,寸暑難留。——《王勃》不飽食以終日,不棄功於寸陰。——《葛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關漢卿《竇娥冤》》年少當及時,蹉跎日就老。——《漢樂府·子夜歌》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增廣賢文》》莫等閑、白瞭少年頭,空悲切。——《嶽飛《滿江紅·寫懷》》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蕭繹《纂要》》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毛澤東《滿江紅》》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的壽命是極為短暫的,好像白馬奔馳過狹窄的空隙,一閃即逝。》歲去弦吐箭。——《孟郊》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錢福《明日歌》》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荀子·強國篇》》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閣序》》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陽貨》》志士惜年,賢人惜日,聖人惜時。——《《默觚·學篇》》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杜荀鶴《題弟侄書堂》》無情最恨東流水,暗逐芳年去不還。——《唐彥謙《秋日感懷》》客來客去日日,花開花落年年。——《徐賁《寫意》》爭寸陰而棄珠寶。——《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文嘉《今日論》》窗外日光彈指過,席前花影座間移。——《《四賢記》》尺波易流,寸陰難保。——《《新唐書·後妃》》人生短暫如朝露,隻爭朝夕須抓緊。——《人生短暫好比早晨的露水,因此要抓緊時間——隻爭朝夕。》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四十四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聖人擇可言而後言,擇可行而後行。——《管子·形勢解》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韓非子·喻老》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差若毫厘,謬以千裡。——《禮記·經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管子·牧民》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前車覆,後車誡。——《漢書·賈誼傳》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禮記·曲禮上》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賈誼《新書·審微》》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史記·高祖本紀》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吳兢《貞觀政要·刑法》》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新五代史·伶官傳序》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道德經》》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魯僖公五年》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法·虛實篇》》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周易·乾·文言》日新之謂盛德。——《周易·系辭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德貴日新。——《康有為《論語註》卷九》惟進取也故日新。——《梁啟超《少年中國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朱熹《朱子語類》卷八》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鵲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君子以儉德辟難。——《周易·否》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克勤於邦,克儉於傢。——《尚書·大禹謨》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歷覽前賢國與傢,成由勤儉敗由奢。——《李商隱《詠史》》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傳序》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純仁列傳》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柏廬《治傢格言》》生之有時而用之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故其蓄積足恃。——《《漢書》》歷觀有傢有國,其得之也,莫不階於儉約;其失之也,莫不由於奢侈。——《《世要論》》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白居易《草茫茫-懲厚葬也》》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尚書·周官》大義滅親。——《左傳·隱公四年》公傢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左傳·僖公九年》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茍》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國爾忘傢,公爾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惟義所在。——《賈誼《新書·階級》》衡之於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為平;繩之於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為正。——《淮南子·主術訓》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淮南子·修務訓》奉公如法則上下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史記·太史公自序》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劉向《說苑·正理》》聖人不敢以親戚之恩而廢刑罰,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廢慶賞。——《徐幹《中論·賞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有功則賞,有罪則刑。——《司馬光《進修心治國要札子狀》》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石成金《傳傢寶·紳瑜》》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劉鶚《老殘遊記》第九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修身》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證於人。——《荀子·性惡》謹於言而慎於行。——《禮記·緇衣》君子強學而力行。——《楊雄《法言·修身》》實事求是。——《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百聞不如一見。——《漢書·趙沖國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名必有實,事必有功。——《荀悅《申鑒·俗嫌》》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格言聯璧·處事》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道德經》》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弟子規》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曾國藩《敬業與樂業》》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禮記·中庸》主一無適便是敬。——《二程·粹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用志不分,乃凝於神。——《莊子·達生》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積善之傢,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傢,必有餘殃。——《周易·坤·文言》但行善事,莫問前程。——《增廣昔時賢文》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周語下》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勸學》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弟子規》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醜上》與人善言,暖於佈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荀子·榮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弟子規》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後漢書》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後己。——《禮記·訪記》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馬致遠《陳情高臥》》病人之病,憂人之憂。——《白居易《策林》》每有患急,先人後己。——《陳壽《三國志·蜀志》》好事須相讓,惡事莫相推。——《王梵志《全唐詩補逸》》發達雖命定,亦由肯做工夫;福壽雖天生,還是多積陰德。——《王永彬《圍爐夜話》》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周易·系辭下》》謙受益,滿招損。——《尚書》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道德經》》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怠,可以長久。——《老子《道德經》》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道德經》》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道德經》》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道德經》》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老子《道德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道德經》》強中更有強中手,莫向人前誇大口。——《《初刻拍案驚奇》》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周易·豐》》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曹操《短歌行》》謙虛溫謹,不以才地矜物。——《《晉書·鄭默傳》》謙虛謹慎自矜其智非智也,謙讓之智斯為大智;自矜其勇非勇也,謙讓之勇斯為大勇。——《《弟子箴言·崇禮讓》》放蕩功不遂,滿盈身必災。——《張詠《勸學》》虛己者進德之基。——《方孝孺《雜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莫能與爭》》智者上善若水,海納百川;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載物。——《《論語》》人生大病隻是一“傲”字。——《王陽明《傳習錄》》人生至愚是惡聞已過,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申居鄖《西巖贅語》》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申居鄖《西巖贅語》》盛滿易為災,謙沖恒受福。——《張廷玉《雜興》》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素書·遵義》》不可以一時之譽,斷其為君子;不可以一時之謗,斷其為小人。——《《警世通言·卷四》》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第二十章》》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第十四章》》君子耳不聽淫聲,目不視邪色,口不出惡言。——《《荀子·樂論》》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增廣賢文·上集》》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觀書》》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蘇軾《送安惇秀才失解西歸》》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曹植《贈白馬王彪》》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增廣賢文》》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誡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