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太醫以王命聚之:以,用。命:命令。聚,征集。之:這種蛇,指永州異蛇。

2. 湯:對文言實詞的落實,從音到義,將細微事情做到瞭極致,真是教學無小事啊!居:錢老師對語言的訓練就是在每節課、每個環節中春風化雨般地滲透。陳:這樣的訓練正是語文教學的一項奠基工程、養正工程。

3. 我們不得不感佩錢老師的導學藝術,“蓄勢”既是文本的特色,也是本課教學的特色,他很好地找到瞭兩者的契合點,並把它完美地呈現給我們。

4. 生:人體內各部分的寄生蟲。

5. 捕蛇者說原文及翻譯34幾(jī):幾乎,差點兒.

6. 餘悲之,且曰:“若毒之乎?餘將告於蒞(lì)事者,更(gēng)若役,復若賦,則何如?”

7. 師:“毒”字解釋為怨恨。這個“毒”字與前面

8. 河南省教育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

9. 這裡有兩個“毒”字要註意一下,開頭寫什麼“毒”?

10. 師:對!是指冒死亡威脅的事。“旦旦”就是天天,“旦”本來是“早晨”的意思,這裡代“天天”。這是一種什麼方法?

11. 為什麼?為什麼這個“毒”字是主要的?(學生舉手)

12. 永州的野外出產一種奇異的蛇,(它)黑色的質地白色的花紋;這種蛇碰到的草木全都幹枯而死;如果蛇咬瞭人,沒有能夠抵擋蛇毒的辦法。然而捉到後把它晾幹用來做成藥餌,可以用來治愈麻瘋、手腳拳曲、脖腫、惡瘡,去除壞死的肌肉,殺死人體內的寄生蟲。起初,太醫用皇帝的命令征集這種蛇,每年征收這種蛇兩次,招募有能力捕捉這種蛇的人,抵他的賦稅。永州的人都爭著去做(捕蛇)這件事。

13. 陳:教者對教材解讀細致,見解獨到,大膽質疑。湯:是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居:“信”“達”“雅”才是翻譯準則。

14. 師:還有,聯系上下文來看,“嘩然而駭”的應該是誰?

15. 師:對!文章一開始就在蓄勢。文章開頭就渲染這種蛇的毒,毒得怎樣呢?“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禦之者”,正是為瞭襯托“賦斂之毒”。蛇越是毒,對人的危害越是大,就越顯出“賦斂之毒”的不一般。這是不是在蓄勢呢?

16. 生:“勞累得”外面的括號是多餘的。

17.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niè)人,無禦之者。然得而臘(xī)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luánwǎn)、瘺(lòu)、癘(lì),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募有能捕之者,當(dàng)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18. 師:驚嚇、害怕。解釋為“害怕”的話,那麼理解成誰“嘩然而駭”比較準確?

19. 於是,我們看到錢老師教學的《捕蛇者說》,沒有“字字落實”的串講,有的是言與意之間的自由穿梭;沒有孤立的語言知識積累,有的是言意兼得的鑒賞品味。教學藝術之精妙令人驚嘆,下面就三個方面作簡要闡述。

20. 作者開頭提出的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他的捕蛇究竟是利還是害?引起讀者——

21. 師:這就對瞭。這一篇的中心思想是“賦斂毒於蛇”,另一篇則是“苛政猛於虎”。這兩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寫法不同——不一樣在哪裡?(學生議論)

22. 錢老師先請學生解釋“專其利三世”的語意,以引起註意,“利”,是好事;接著,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則”字的含義,據“意”索“言”,結合蔣氏“甚戚”的神情,讓學生體悟到捕蛇之“利”,實是“害”,形成教學的第一次波瀾。其後,教師又結合蔣氏聽聞“復賦”之言後“大戚”“汪然出涕”的神情以及與“納稅者”鄉鄰生存對比的自言,幾番細讀、質疑、研討、探究,使學生明白捕蛇者和納稅者的“安”“危”差異,“害”竟然成瞭“利”。賦斂之“毒”、納稅者之“慘”,因教師“導”得精巧而使學生不言自明,從而激起教學的第二次波瀾。最後再以“專其利三世矣”的回環照應強調“利”,再品其深刻意蘊,成就第三次波瀾。整個過程回環曲折,高潮迭起,其味雋永。

23. 同學們,這裡應該註意一個字——哪一個字呀?

24. 師:註意這個“涕”字,是眼淚,不是鼻涕。(笑)

25. 永州1之2野3產4異5蛇,黑質而白章觸7草木,盡8死;以嚙9人,無禦10之11者。然12得而臘之13以為餌可以15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19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21;募22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25焉

26. 師:好!“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請你把這個“向”字解釋一下。

27. 王國維說:“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詞然,課亦然。

28. 生:代詞,代替捕蛇這件事。

29. 捕蛇者說原文及翻譯以“奇”為境,提升教學品位

30. 陳:適時拓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加深學生認識,拓寬其語文視野。湯:對,而且語言幽默,令學生印象深刻。

31. (以下依次簡稱“湯”“陳”“居”)

32. 湯:再次組織質疑與探究活動。切實培養學生“獨立之精神”。

33. 師:這裡的“毒”字解釋為怨恨,你們在字典上可能查不到。這種解釋為怨恨的用法在我們傢鄉的土話裡還有。比如我們恨某一個人,心裡恨得不得瞭,拿我們傢鄉話來說,就叫心裡“毒透毒透”。(17)(生笑)

34. 師:對!這一段是文章的重點。我們在讀的時候,特別要註意其中的對照描寫。下面,我們繼續看下去。

35. 陳:緊扣“核心句”,層層追問比較,點明原因,承前啟後。居:教師的講解,由學生的結論生發,突出強調“復吾賦”更不幸。湯:“對比”由教師明示,主導適時精當。

36. 37貌若甚戚者:表情好像非常憂傷的樣子。戚,憂傷。

37. 編委:郭桂鋒、崔小寧、穆巧玲、明靜雅

38. 師:下面一段,是作者通過以上一連串的層層對比、鋪陳排比而得到的結論。我們先請同學從下面一段中找出一句話來說明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哪一句話可以表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學生紛紛看書,然後舉手)

39. 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

40. 陳:從“部分”到“齊聲”,錢老師的輕點妙撥,使學生的參與度、思考深度有瞭質的提升。

41. 師:“汪然出涕”(板書:涕)

42. 有一個姓蔣的,享有捕蛇免租的好處已經有三代瞭。我問起這件事,他說:“我祖父死在捕蛇這差事上,我父親也死在捕蛇這差事上,如今我繼承祖業幹這差事已經十二年,有好幾次也差點被蛇咬死。”說著,露出很悲傷的神色。

43. 師:很好。從這一自然段來看,正因為蔣氏受其害三世,所以他講起這件事的時候,不是高興,而是怎麼樣?

44. 師:對,“歲賦其二”,因為每年隻征收兩次。這兩次他是冒著生命危險的。其餘時候怎麼樣?“熙熙而樂”。那麼,那些納稅者怎麼樣?

45. (學生齊聲朗讀第一層)(27)

46. 湯:發現、質疑、思考,而非迷信、盲從,這是教者與學者對待文本應有的態度和精神。

47. 師:上一節課,我已經佈置同學們自讀瞭《捕蛇者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板書:捕蛇者說)

48. 27專其利:獨占這種(捕蛇而不用交稅的)好處。

49. 師:“黑質而白章”,這是一個異處。還有異處嗎?你說說看。

50. 38餘悲之:我同情他。

51. 師:對!就是十四五。這是文言文裡表示分數的方法。這個你們前面學到過——在《陳涉世傢》裡學到過。大傢還記得嗎?(學生翻書)

52. 起初,太醫用皇帝的命令征集這種蛇,每年征收這種蛇兩次,招募能夠捕捉這種蛇的人,充抵他的賦稅繳納。永州的人都爭著去做捕蛇這件事。

53. 師:對!蓄勢!(50)

54. 師:這是第二個異處。坐下。(學生舉手)

55. 33為之:做捕蛇這件事。

56. “若毒之乎?”(45)

57.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禦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58. 我看到他表演的時候不是舉起手來就劈,而是先怎麼樣?

59. 師:即使雞狗也不得安寧啊,可見騷擾得厲害。納稅者是這樣的情況。那麼捕蛇者怎麼樣呢?“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學生應和)

60. 師:還有一句:“觸風雨,犯寒暑”——“犯”字的解釋註釋上有,是什麼意思?

61. 蔣氏(聽瞭),更加悲傷,滿眼含淚地說:“您是哀憐(我),使我活下去嗎?我這差事的不幸,還不如恢復我賦稅遭受的不幸那麼厲害呀。如果從前我不幹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瞭。

62. 湯:“則”字的研討,一舉兩得,既正確理解瞭文言虛詞,又將對文意的理解深入一層。居:充分放手,引導比較品味,富有實效。陳:以面帶點,由意索言,訓練有法。

63. 在得出這麼一個結果之後,所以蔣氏這麼說:“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什麼叫“則已後矣”呀?

64. 師:從三個方面的對比中,我們看到這種情況,捕蛇是一種害,捕蛇者三代受其害,但是在這一段中著重描寫瞭納稅的什麼呢?納稅之慘(邊講邊在板書“納稅”之後,板書“之慘”)

65. 師:“雖死”中的這個“雖”是什麼意思?

66. 15可以:可以用來。可,可以。以,用來。

67. 師:困頓、勞累。“踣”是什麼意思?

68. 另外,我們再來看幾個句子。後邊有幾個句子同學們要特別註意!“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這裡,“殫”和“竭”意思是一樣的嗎?

69. 師:對瞭,是這樣三層,從三個方面進行瞭對比。我們先看第一層。大傢先把第一層齊讀一遍。第一層對偶、排比較多,讀起來很順口,請同學們讀的時候註意一下,讀出文章的氣勢!

70. 生:是為瞭寫後面的賦斂之毒。

71. “其始”,開始。太醫就用皇帝的命令來征集這種蛇。每年征收兩次,募集能夠捕捉這種蛇的人。“當其租入”,用它來抵他的稅收。永州的人都爭先恐後地搶著去做這件事。

72. 三方面的對比得到這樣一個結果。(43)

73. 湯:緊扣語境,理解“雖”字含義,有效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語感”。

74. 師:對,反而成為“利”瞭——“專其利三世矣”。所以我們說,這裡通過三個方面的鮮明對比,使捕蛇之害變成瞭捕蛇之利,“利”和“害”就是這樣變化的(板書:在“利”“害”兩字旁加“}”)

75. 29死於是:死在(捕蛇)這件事上。

76. 師:什麼叫“十六七”呀?

77. 師:現在我們看下去。第2自然段,我們先讀一遍。

78. (生小聲議論:毒。)(8)

79. 大傢翻翻看,看誰先找到。(有學生迅速舉手)

80. 講的時候,“去死肌”的“去”字沒有講對。他解釋為“殺去”,不對。應該解釋為什麼好?

81. 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對比,把兩種人進行瞭對比。同學們先看看這三層如何劃分。第一層到哪兒?第二層到哪兒?第三層到哪兒?(26)(稍停)

82. 師:“三蟲”不一定指三種蟲,那麼這個“三”字是什麼意思?

83. 居:閱讀與寫作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寫作設計別出心裁。陳:比較閱讀和寫作,有利於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湯:讀中悟寫,以寫促讀,進而形成一種良性的讀寫互動,是閱讀教學指向體驗和表達的一種深刻的課程自覺與擔當。

84. 湯:“毒”字是作者為文重點,教師重錘敲擊,引導學生深入叩問。居:教師“點”得極為精當,足見“導”之功力與功效。

85. 湯:補充,使指代對象更具體清晰瞭。

86. “汪然出涕”。(18)

87. 出處: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說》

88. 師:對,“走”在文言文中是“跑”的意思,不是現在說的“走”的意思。這裡是趕忙去做某件事的意思。(11)

89. menglongjiaoyu@1com

90.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91. 《捕蛇者說》,出自於唐代文學傢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文本抓住蛇毒與苛政之毒的聯系,巧用對比,通過捕蛇者與毒蛇之毒來襯托賦稅之毒,突出瞭社會的黑暗。文章筆鋒犀利,文情並茂,堪稱散文中的傑作。

92. 師:好,“這裡有轉折的意思”。請坐。前面寫的是“專其利三世矣”,三代受到捕蛇而不納稅的好處。後邊講的是什麼?是受其利嗎?

93. 師:在詩裡邊叫“對仗”,在一般文章裡頭就叫“對偶”。(30)

94. 這是詞義的古今變化。古代講鼻涕有另外一個字。一個什麼字呢?(板書:泗)

95. 師:對!“復吾賦”更不幸。這句話就說明瞭蔣氏所以要“大戚”的原因。蔣氏為瞭證實他的話,接下來進行瞭一連串的對比。他把哪兩者相對比呢?一個是捕蛇者(邊講邊在板書“捕蛇”之下加下劃線)

96. 生:“以嚙人,無禦之者。”

97. 師:是一樣的。還有“其地之出”與“其廬之入”也是一樣的嗎?是指一回事嗎?

98. 把這八個字作為標題,加個副標題——《捕蛇者說》簡析,回去寫一篇文章。(54)

99. 還有一件是什麼呢?納稅。(板書:納稅)

100. 師:不僅“大戚”,而且還怎麼樣?

101. 湯:兩個“思考”既引導品味行文妙處,又激起學生探究欲望。陳:靜水流深,課堂因思考而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