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立夏蚯蚓出,又是好收成。

2. 飛螞蟻出宅,大風刮過來。

3. 四九南風六月旱。

4. 沙棗花噴鼻子香,傢傢戶戶種糜糧。

5. 谷雨:由於雨水增多,滋潤田野,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故有“雨生百谷”之說。

6. 哈密栽梨棗,味兒甜,產量高。

7. 東風不過晌,過晌翁翁響。

8. 螞蟻搬傢山戴帽,水缸出汗蛤蟆跳,馬上大雨到。

9. 大自然的語言概括的是物候現象,物候現象非常廣泛,大自然中,那些受環境(氣候、水文、土壤)影響出現的、以年為周期的自然現象,都是屬於物候現象。

10. 青蛙叫,大雨到。

11. 物候學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農作物)、動物和環境條件(氣候、水文、土壤條件)的周期變化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它的目的是認識自然季節現象變化的規律,以服務於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物候也就是談一年中月、露、風、雲、花、鳥推移變遷的過程。物候是天氣多年的積累,兩者有從屬關系。

12. 無風現長浪,不久風必狂。

13. 麥蓋三層被,頭枕饅頭睡。

14. 《物候學》是竺可楨眾多科普著作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他堅持求是精神、立足祖國鄉土,以科學方法、獨創精神,傾註畢生心力的不朽科普傑作,內容充實,立論嚴謹,文字通俗、生動,具有文學色彩,是我國優秀科普圖書的典范。這本既傳播科學知識,又切合實用的好書,受到生產實踐者的歡迎。該書是歷史文獻結合科學觀察的科普著作,將我國物候學帶入瞭新紀元

15. (1)植物物候,又稱為作物物候,如各種植物發芽、展葉、開花、葉變色、落葉等現象,農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現象。

16. 黑雲起瞭煙,雹子在當天。

17. 全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知識性。竺可楨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而物候學則是他嘔心瀝血,做出瞭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個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物候學》是竺可楨眾多科普著作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他堅持求是精神、立足祖國鄉土,以科學方法、獨創精神,傾註畢生心力的不朽科普傑作,內容充實,立論嚴謹,文字通俗、生動,具有文學色彩,是我國優秀科普圖書的典范。

18. 冬至:與夏至相反,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數九”,過瞭冬至,白晝就一天天地增長瞭。

19. 物候知識:一般下雨後都有蚯蚓,立夏蚯蚓出洞,證明雨水不小,那這一年的收成就比較好。

20. 動物物候,如候鳥、昆蟲及其他動物的遷徙、初鳴、終鳴、冬眠等現象。

21. 星星稀,好天氣。

22. 小滿:其含義是夏熟作物籽料已經開始灌漿飽滿,但尚未成熟,故稱“小滿”。

23. 人類文學中的物候,是指生物的生命運動發展過程中的現象(植物的發芽,動物的換毛等),也包括非生物的的現象(結冰,除霜等),物候是物候學的基礎,與物候學關系緊密。物候學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動物的季節性現象同環境的周期性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比如秋天果實成熟,冬天北雁南飛這些都是物候學研究的內容。物候學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人們通過觀察草木枯榮等現象,總結出瞭一套規律---24節氣。24節氣自古今來就為我國勞動人民安排農業生產提供瞭指導。因此我們形象地把物候學稱作“大自然的語言”。物候學是一門接近生態學和農業氣象學的學科。研究物候學對於安排農業生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24. 由於富含冰晶的卷層雲一般是雷雨天氣入侵的先兆,所以當出現日暈和月暈的現象時,通常預兆著天氣在短時間內便會發生改變,會有風雨降臨。

25. 日落烏雲漲,半夜聽雨響。

26. 日月有風圈,無雨也風顛。

27. 天上釣釣雲,地上雨淋淋。

28. 世紀初葉,森林昆蟲學傢霍普金斯花瞭多年的功夫專門研究物候,尤其是物候與美國各州冬小麥的播種、收獲與發育季節的關系。

29. 星星明,來日晴。

30. 這些自然現象,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瞭豐富的物候知識。

31. 立夏:標志著夏季的開始,視為氣溫升高的開端。此時萬物生長旺盛,欣欣向榮。

32.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33. 霍普金斯認為,植物的階段發育是受當地氣候的影響的,而氣候又制約於該地區所在的緯度、海陸關系與地形等因素;換句話說,就是制約於緯度、經度和高度這三個因素。他從大量的植物物候材料中總結出如下的結論:假如其他因素不變動,在北美洲溫帶內,每向北移動緯度一度,或是向東移動經度五度,或是上升400英尺,植物的階段發育在春天和初夏將各延期4天。這就是所謂霍普金斯物候定律。

34. 物候:指生物的周期性現象(如動物的冬眠,植物的萌芽、開花、結果等)與氣候變化的關系:~研究。

35. 各種水文、氣象現象,如初霜、終霜、結冰、消融、初雪、終雪等自然現象。

36. 鐵、石結冰,霜凍來臨。

37. 物候知識:下雨時雨會沖垮螞蟻或蛇的傢,所以他們會在雨來臨前搬傢。

38. “二十四節氣”反映瞭太陽周年視運動,所以“二十四節氣”在公歷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二者前後不差1-2日。地球每365天6時9分10秒〔精確〕,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每天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

39. 巴裡坤三大寶:石頭壘墻墻不倒,牛皮窩窩墊麥草,洋芋當飯能吃飽。

40. 蟋蟀上房叫,莊稼挨水泡。

41.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草木萌發之意。此時氣溫漸暖,草木發芽,大地返青,也是春耕春種的好時節。

42. 東閃空,西閃雨,南閃火門開,北閃連夜來

43. 不怕陰雨天氣久,隻要西北開瞭口。

44. 缸穿裙、鹽出汗,大雨一定不少見。

45. 泥鰍靜,天氣晴。

46. 讀音不同,含義不同,用法不同。

47. 泉出水,天要下。

48. 烏雲接日頭,半夜雨不愁。

49.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

50. 西北起黑雲,雷雨必來臨。

51. 風頭一個帆,雨後變晴天。

52. 洞外成群飛螞蟻,不刮大風就下雨。

53. 杏花開,大風來。

54. 風靜悶熱,雷雨強烈。

55. 物候知識:農歷五月十三是雨節,如果這一天下雨的話,那麼這一年秋天谷子就會大豐收,谷子多的都沒地方儲存瞭,傢傢戶戶需要建新的谷囤。

56. 物候知識:春天如果下場雨小苗就會長的非常好,秋天就會多收不少莊稼,秋如果寒冷,產生霜降,收成就會受到損失。

57.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58. 燕子低飛要落雨。

59. 燕子低飛要下雨

60. 雷聲像拉磨,狂風夾冰雹

61. 日落胭脂紅,非雨便是風。

62. 五月十三下一陣,傢傢打個黃谷囤。

63. 竺可楨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親自進行物候觀察,整理收集古籍中的物候記載,把物候與農業聯系起來,服務於農業生產。1963年出版,1973年增訂重印的《物候學》一書,是竺可楨多年研究物候的結晶。他結合我國的實際,系統地介紹瞭物候學的基本原理、我國古代的物候知識、世界各國物候學的發展、物候學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預告農時的方法等。1973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動力”一章中,他應用唯物辯證法,闡釋瞭物候變化的內外因素及其聯系,由於物候變化原因的復雜性,他提出應從生理學、遺傳學等方面探索其奧秘。他還認為,物候工作是群眾性的工作,希望能在農村廣泛開展起來。全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具有較高的科學性、知識性。

64. 例句:從今夜就進入瞭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65. 坎兒井水涼,熱風愁斷腸。

66. 物候知識:因為雨前必定悶熱,而蟬悶熱時候就會越叫越兇叫

67. 響雷雨不兇,悶雷下滿坑

68. 星星密,雨滴滴。

69. (2)動物物候,如候鳥、昆蟲及其他動物的遷徙、初鳴、終鳴、冬眠等現象。

70. 沙棗結得好,秋田產量高。

71. 天陰天變關節疼。

72. 魚兒出水跳,風雨就來到。

73. 春天刮風多,秋天下雨多。

74. 早晨棉絮雲,午後必雨淋。

75. 以物候現象反映季節的節氣: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76. 候鳥、昆蟲以及其他動物的飛來、初鳴、終鳴、離去、冬眠等;

1. 雲吃火有雨,火吃雲晴天。

2. 河南大褲檔,打仗不用槍。--後句亦做買菜不用筐。

3. 由於地球旋轉的軌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4. 有時又根據生物種類分為植物物候、動物物候。動物物候有時又細分為鳥類物候,昆蟲物候等。有時還把農作物的生育期稱為作物物候,而把其他的統稱為自然物候。

5. 物候是指那些受環境影響而出現的以年為周期的自然現象,都是物候現象。

6. 豬街草,寒潮到。

7. 寒露:冷空氣漸強,雨季結束,氣溫由涼轉冷,開始出現露水,早晨和夜間會有地冷露凝的現象。

8. 雷聲連成片,雨下溝河漫。

9. 一年之計在於春。

10. 雷打立春節,驚螫雨不歇。

11. 他結合我國的實際,系統地介紹瞭物候學的基本原理、我國古代的物候知識、世界各國物候學的發展、物候學的基本定律、利用物候預告農時的方法等。

12. 節氣:猶節候。季節,氣候。

13. 日暈主風、月暈主雨。

14. 天上跑臺雲,地上雨淋淋。

15. 螞蟻搬傢早晚要下。

16. 蜂出箱,天朗朗。

17. 嘉峪關的旋風邊外的鬼。

18. 晌午不止風,刮到點上燈。

19. 秋田霜凍多,來年果子少。

20. 山上野雞南飛,轉眼就是壞天氣。

21. 這本既傳播科學知識,又切合實用的好書,受到生產實踐者的歡迎。該書是歷史文獻結合科學觀察的科普著作,將我國物候學帶入瞭新紀元。

22. 星星密,雨滴滴。星星稀,好天氣。

23. 雨後生東風,未來雨更兇。

24. 蚯蚓上路爬,雨水亂如麻。

25. 日落雲裡走,雨在半夜後。

26. 急雨易晴,慢雨不開。

27. 立冬蠶豆小雪麥,一生一世趕勿著”;“十月種油,不夠老婆搽頭”,是失敗教訓的總結,提醒人們要抓緊季節,不誤農時。

28. 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利用物候來研究農業生產的科學,就是物候學。

29. 羊隻亂跳角相擊,趕到明天變天氣。

30.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31. 狗咬牲口跳,風雪隔日到。

32. 撲地煙,雨連天。

33. 杏子核硬,麥田停種。

34.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35. 春雨貴如油

36. 若雨中能聽到蟬叫,便可知晴天將到。

37. 曇天西北閃,有雨沒多遠

38. 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

39. 但是這種書本物候知識,還是要靠勞動人民的實踐,即從生產鬥爭中得來。華北一帶農民有一種口傳的“九九歌”:

40. 駝鈴清脆平安行,駝鈴沉悶防災情。

41. 包括三方面:

42. 南風多霧露,北風多寒霜。

43. 各種水文、氣象現象,如初霜、終霜、結冰、消融、初雪、終雪等自然現象。

44. 冬季幹冷春季寒。

45. 《大自然的語言》概括物候就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語言

46. 春雨貴如油。

47. 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長中,隨著氣候的季節性變化而發生萌芽、抽枝、展葉、開花、結果及落葉、休眠等規律性變化的現象,稱之為物候或物候現象;與之相適應的樹木器官的動態時期稱為生物氣候學時期,簡稱為物候期。

48. 植物物候,又稱為作物物候,如各種植物發芽、展葉、開花、葉變色、落葉等現象,農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現象。

49. 天上豆英雲,地上曬死人。

50. 桑子紅,高梁種。

51. 天陰茅坑臭氣泛。

52. 南出相,北出將,西邦個出的駱駝幫。

53. 螞蟻壘窩,大風要過。

54. 物候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

55. 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候的反應。

56. 季節不等人,春日勝黃金。

57. 東風急,雨打壁

58. 小孩蹬被山水來。

59. 竺可楨是我國現代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他從1918年回國後,就開始每天觀察記錄物候和天氣。特別是1950~1973年的24年中,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測量氣溫、氣壓、風向、溫度等氣象要素,還記錄每年北京北海公園冰凍和融化,植物開花,燕子歸來、佈谷鳥初鳴等物候現象的日期,積累瞭大量豐富的資料。在此基礎上,竺可楨以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探討物候的內因和外因,與他的學生、同事宛敏渭先生合作寫出瞭享有盛譽的《物候學》。

60. 例子: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果、落葉;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系。非生物現象,例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稱物候現象

61. 春天三日晴。

62.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63. 處暑:代表暑天即將結束,天氣由炎熱向涼爽過渡。

64. 芒種:芒,指某些禾本植物籽實的外殼上長的針狀物。芒種指小麥等有芒作物即將成熟,可以采收留種瞭,也預示著農民開始瞭忙碌的田間生活。

65. 竺可楨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而物候學則是他嘔心瀝血,做出瞭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我國現代物候學的每一個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開的。

66. 直閃雨小,橫閃雨大。

67. 物候知識:東方出現朝霞,而西方天空有厚雲,受西風帶所影響,將有系統性降水天氣。西方出現晚霞,則一般西方天空沒有大范圍雲層,陽光直射大地,這是系統性天氣已過境的征兆。

68. 西北惡雲長,冰雹在後晌。

69. 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70. 早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

71. 沁城駱駝五堡羊,天山犛牛滿山放。

72. 以氣候狀況反映季節的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73. 雲低要雨,雲高轉晴。

74. 什麼是物候?

75.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

76. 常刮西北風,近日天氣晴。

77.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風浪。

78. 雞進籠晚兆陰雨。

79. “削斷麥根,牽斷磨心”,是說麥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後可以增產,但他不用增產等明字眼,而說麥子加工,磨大量的麥粉時可能會把磨心都牽斷瞭,這樣烘托來說,以鼓勵人們作好田間中耕工作。

80. 咸物返潮天將雨。

81.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萬石谷。

82. 他還認為,物候工作是群眾性的工作,希望能在農村廣泛開展起來。

83.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候有密切關系。非生物現象有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

84. 戈壁草不長,地下有寶藏。

85. “秧苗起身,還要點心”,以“點心”來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處。冬季種麥子沒有灰肥是很大的問題,農諺用“無灰不種麥,無酒不請客”來強調說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葉片發黃,亟需增施肥料,農諺用“稻子黃懨懨,主人欠它豆餅錢”來諷喻。玉米打頂後可以促使植株生長有力,結棒子粗壯,農諺就用“玉米去瞭頭,力氣大如牛”來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種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薺”,“秀稻黃,吃塊糖;秀稻黑,沒得吃”等都是生動活潑而又含意深刻的好農諺。

86. 筋胃酸,瘡疤疼,雨上房。

87. 河裡泛青苔,必有大雨來。

88. 陰雨亮一亮,還要下一丈。

89. 時雨時晴,幾天幾夜不停。

90. “芝麻頭上兩瓣葉,隻怕深來不怕淺”的農諺,生動地說明瞭單子葉植物(如粟)和雙子葉植物(如芝麻)對播種深度的不同要求。

91. 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車羊羔皮一朵花。

92. 夏至:是全年中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也說明即將進入炎熱的夏季。

93. 頭年場上老鼠,來年地裡糧食。

94. 春分:這一天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曰“春分”。晝夜長度各半,冷熱均衡,一些越冬作物開始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95. 大寒:一年當中最冷的一段時間,相對於小寒來說,標志著嚴寒的加劇。

96. 樹葉面旗子①大,趕緊種棉花。

97. 肥不過春雨,苦不過秋霜

98. 物候知識:在大寒時節裡,如果能多下雪,把蝗蟲的幼蟲凍死,這樣來年的農作物就不會遭到蟲災,農作物才會豐收,農人們就可以豐衣足食瞭。

99. 擴展資料:

100. 到漢代鐵犁和牛耕的普遍應用,以及人口的增加,使農業有瞭顯著進步。二十四節氣每一節氣相差半個月,應用到農業上已覺相隔時間太長,不夠精密,所以有更細分的必要。《逸周書·時訓》就分一年為七十二候,每候五天。如說:“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雨水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雁來,又五日草木萌動。驚蟄之日桃始華,又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始電。”等等。

101. 急雷快晴,悶雷難晴,

102. 久雨聞鳥鳴,不久即轉晴。

103. 例句:緯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一個主要因素。

104. 瓜籽籽撤下,黑老鴉搬傢。

105. 小寒:此時正值“三九”前後,大部分地區開始天寒地凍,但還沒有到達寒冷的極點。

106. 立春:表示嚴冬已逝,春季到來,氣溫回升,萬物復蘇。

107. 霧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108. 物候知識:下雨前陰天空氣濕度大,飛蟲翅膀就會沾滿瞭濕氣而飛不快,所以燕子就出來捕食的時候飛的低才能吃到飛蟲。

109. 不刮東風不雨,不刮西風不晴。

110. 露水閃,來日晴

111. 物候學主要通過觀測和記錄一年中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遷徙繁殖和環境的變化等,比較其時空分佈的差異,探索動植物發育和活動過程的周期性規律,及其對周圍環境條件的依賴關系,進而瞭解氣候的變化規律,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它是介於生物學和氣象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112. 日落黃澄澄,明日刮大風。

113. 老龍瘢、不過三。

114. 大雪:此時天氣較冷,不僅降雪量增大,降雪范圍也更廣。

115. 小雪:大地呈現初冬的景象,但還沒到大雪紛飛的時節。

116. 《物候學》內容簡介:物候學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動物的季節性現象同環境的周期性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它主要通過觀測和記錄一年中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遷徙繁殖和環境的變化等,比較其時空分佈的差異,探索動植物發育和活動過程的周期性規律,及其對周圍環境條件的依賴關系,進而瞭解氣候的變化規律,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

117. 哈密怪的呢:這麼大的窗子這麼大的門,這麼大的丫頭不給人。

118. 它是介於生物學和氣象學之間的邊緣學科。竺可楨是我國現代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他從1918年回國後,就開始每天觀察記錄物候和天氣。

119. 立秋:預示著秋季即將開始,天氣逐漸轉涼。不過暑氣並未盡散,還有氣溫較熱的“秋老虎”之說。

120. 煙洞不出煙,一定是陰天。--後句亦作明天是陰天。

121. 東比風、下雨的老祖宗。

122. 大寒見三白,農人衣食足

123. 大自然的語言物候現象其中有作物物候,如各種植物發芽、展葉、開花、葉變色、落葉等現象,農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現象。

124. 動物物候,如候鳥、昆蟲及其他動物的遷徙、初鳴、終鳴、冬眠等現象。

125. 年重印本中增加的“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動力”一章中,他應用唯物辯證法,闡釋瞭物候變化的內外因素及其聯系,由於物候變化原因的復雜性,他提出應從生理學、遺傳學等方面探索其奧秘。

126. 特別是1950~1973年的24年中,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測量氣溫、氣壓、風向、溫度等氣象要素,還記錄每年北京北海公園冰凍和融化,植物開花,燕子歸來、佈谷鳥初鳴等物候現象的日期,積累瞭大量豐富的資料。

127. 雷轟天頂,雖雨不猛。雷轟天邊,大雨連天。

128. 立春晴,雨水均。

129. 物候是指生物長期適應光照降水溫度等條件的周期性變化,形成與此相適應的生長發育節律,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物候現象,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及活動規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律的反應他的目的是認識自然季節現象變化的規律服務於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

130. 麻雀囤食要落雪。

131. 物候現象非常廣泛,大自然中,那些受環境(氣候、水文、土壤)影響出現的、以年為周期的自然現象,都屬於物候現象。

132. 九月燕子站不久。

133. 植物物候,又稱為作物物候,如各種植物發芽、展葉、開花、葉變色、落葉等現象,農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現象。

134. 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135. 南閃火開門,北閃有雨臨。

136. 沙棗花香,包谷種上。

137. 雷轟天邊,大雨連天。

138. 沙棗花香種棉花。

139. 物候知識:暈和月暈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它的形成與卷層雲有關。卷層雲裡有微小的冰晶,當太陽光或月光照射這些卷層雲中的冰晶時,由於冰晶的棱鏡作用,太陽光或月光經過折射、反射就形成瞭日暈和光暈。

140. 雨水:由於氣溫轉暖,冰消雪化,雨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

141. 天上魚鱗斑,曬谷不用翻。

142.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143. 螞蟻搬傢蛇過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144. 桑樹發芽包米整地,桑子發紅包米下種。

145. 長蟲過路螞蟻爬,小兔子剃頭有雨下。

146. 蜻蜓飛得低,出門帶笠。

147. 驚蟄:蟄的本意為藏,動物冬眠稱“入蟄”。古人認為冬眠的昆蟲被春雷驚醒,故稱驚蟄。

148. 蒸子歸,澆頭水②

1. 紅雲變黑雲,必有大雨淋。

2. 日出太陽黃,午後風必狂。

3. 大暑:正值“中伏”前後,也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

4. 物候知識:春天作物生長需要水分,有水分就長得快!所以春雨是十分寶貴的。

5. 水淋春牛頭,農夫百日憂。

6. 烏雲攔東,不下雨也有風。亂雲天頂絞,風雨來不小。

7. 小暑:屬於“三伏”中的初伏,天氣炎熱、蒸悶。氣溫雖高,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故稱小暑。

8. 白露:由於晝夜溫差加大,水汽在草木上凝結成白色露珠,故稱白露。

9. 南風腰中硬,北風頭上尖

10. 晴天不見山,下雨三五天。

11. 雹來順風走,頂風就扭頭。

12. 羊打架,天要下。

13. 在此基礎上,竺可楨以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探討物候的內因和外因,與他的學生、同事宛敏渭先生合作寫出瞭享有盛譽的《物候學》。竺可楨數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親自進行物候觀察,整理收集古籍中的物候記載,把物候與農業聯系起來,服務於農業生產。1963年出版,1973年增訂重印的《物候學》一書,是竺可楨多年研究物候的結晶。

14. 上釣幾下釣雨。

15. 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16. 大霧不過三,過三半月平。

17. 天色亮一亮,河水漲一丈。

18. 月亮生毛,大雨滔滔。

19. 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20. 狗哭雞飛豬跳墻,不是塌房就是倒墻。

21. 天盤黑老鴉,地上大雪下。

22. 暴熱黑雲起,雹子要落地。

23. 一些水文氣象現象,如初霜、終霜、結冰、消融、初雪、終雪等。

24. 泥鰍跳,雨來到。

25. 大雁南歸霜凍來。

26. 雨淋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愁。

27. 炸雷雨小,悶雷雨大。

28. 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

29. 螞蟻封住窩,必定有雨落,螞蟻取開窩,太陽照西坡。

30. 物候是指生物的生命運動發展過程中的現象(植物的發芽,動物的換毛等),也包括非生物的的現象(結冰,除霜等),物候是物候學的基礎,與物候學關系緊密。

31. 秋分:與春分相同,晝夜幾乎等長,處於整個秋天的中間。

32. 新疆好,遍地都是寶。

33. 物候學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動物的季節性現象同環境的周期性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比如秋天果實成熟,冬天北雁南飛這些都是物候學研究的內容。物候學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人們通過觀察草木枯榮等現象,總結出瞭一套規律---24節氣。24節氣自古今來就為我國勞動人民安排農業生產提供瞭指導。因此我們形象地把物候學稱作“大自然的語言”。物候學是一門接近生態學和農業氣象學的學科。研究物候學對於安排農業生產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34. 江蘇做鞋浙江補,新疆白坎腳享福。

35. 各種植物的發芽、展葉、開花、葉變色、落葉等現象;

36. 苦豆子開花,胡蘿卜種下。

37. 天山穿白衣,糧食要豐收;天山戴瞭帽,莊稼要受旱。

38. 近山多雨,近海多風。

39. 燕子低飛蛇過道,眼看大雨就來到。

40. 這裡所謂不出手、冰上走、沿河看柳、河開、雁來,統是物候。就是從人的冷暖感覺、江河的冰凍、柳樹的發青、鴻雁的北飛,來定季節的節奏、寒暑的循環,而其最後目的是為瞭掌握農時,所以最後一句便是“耕牛遍地走”,這可稱“有的放矢”。從歌中“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幾句看來,這一歌謠不適用於淮河流域,也不適用於山西、河北,當是黃河中下遊山東、河南地方的歌謠。九九是從冬至算起,所以是以陰歷為根據的,一定先有二至二分的知識才會有此歌謠,可見這歌謠也是在春秋、戰國時代或以後產生的。

41. 它包括三個方面:

42. 滿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脫。

43. 立冬:標志著冬季的開始。田間的操作也隨之結束,作物在收割後進行貯藏。

44. 陰天煙直冒,轉眼風雪到。

45. 蜜蜂歸窠遲,來日好天氣。

46. 雲吃霧有雨,霧吃雲好天。

47. 牛回頭羊調首,明日大風使人愁。

48. 下面簡單介紹下二十四節氣

49. 榆錢成串,皮芽子漫灌。

50. 物候學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動物的季節性現象同環境的周期性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

51. 長蛇過道。大雨即到。

52. 霜降:由秋季過渡到冬季的節氣,開始有霜凍的現象出現。

53. 肥不過春雨,苦不過秋霜。

54. 雷轟天頂,雖雨不猛。

55. 黑蜂舞河壩,必有大水發。

56. 春雷十日陰,春雷十日寒

57. 黑雲接駕,不陰就下。

58. 物候學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動物的季節性現象同環境的周期性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它主要通過觀測和記錄一年中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遷徙繁殖和環境的變化等,比較其時空分佈的差異,探索動植物發育和活動過程的周期性規律,及其對周圍環境條件的依賴關系,進而瞭解氣候的變化規律,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它是介於生物學和氣象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59. 東風急,備鬥笠。

60. 冷得早,暖得早。

61. 天上鐵砧雲,很快大雨淋。

62. 我國古代物候知識起源於周、秦時代,目的是為瞭指揮奴隸適時從事農業生產。我國從春秋、戰國以來,一直重視農業活動的適時。《管子·匡乘馬》篇除說“使農夫寒耕暑耘”外,並具體指出:“冬至後六十天(即雨水節)向陽處土壤化凍;又十五天(即驚蟄)向陰處土壤化凍,完全化凍後就要種稷;春事要在二十五天之內完畢。”《呂氏春秋》一書,雜有農傢的話,《上農》等篇就是談農業的。它在《十二紀》各紀的篇首曾因襲《管子》,又匯集瞭勞動人民有關這方面的經驗,編為十二個月的物候。其後這些節氣和物候的知識,更被輾轉抄入《淮南子·時則訓》和《禮記·月令》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