窩窩頭,中國北方常見的面食,如今已經是一種綠色、美味、營養、健康的美食瞭。但過去卻是我們鄉下窮苦人的主糧。說起窩窩頭,六零後、七零後的我們會想到什麼?是故鄉的味道、是童年的回憶、是母親的深情。那一代的我們無不是吃著母親蒸的窩窩頭度過艱澀的童年、邁進憧憬的大學、離開故鄉走向社會的。

同樣對窩窩頭充滿深情的還有我們老傢一位歷史人物—魏希徵。魏希徵,鄆城人,清康熙年間進士,因選翰林院庶吉士,人稱“魏翰林”。魏翰林為官廉潔,兩袖清風,六十歲辭官歸隱,返回傢鄉鄆城。魏翰林學識廣博,不但參加瞭《平定方略》、《明史》等書的編纂,還有《伴琴草》、《母訓十六章》等詩文傳世。

贊美窩窩頭的經典語錄(窩窩頭朋友圈說說)

少時窮困的魏翰林還以一篇《窩窩賦》抒發瞭對窩窩頭的贊美之情:“美哉窩窩兮,本天地之所產,由人力之所造,列五谷之班次,毓二氣之精奧。田舍翁之常食,窮秀才之佳肴,與豆腐為同侶,共蒜醬而逍遙。米粥不如其實際,糊塗不如其堅牢,嗤包皮為假飾,與鍋餅為同胞。類饃饃而無底,比燒餅而差高,相其形似將軍之帽,觀其色賽狀元之袍。裡二而外八兮,纖手成就,表實而中空兮,柔指均調。味當耐久,有終日之飽;每飯不離,無須臾之拋,富豪視爾為粗糟,吾輩看爾為舊交。孔子有之不必束水,顏回逢之何用簞瓢,於陵無爾三日不食,首陽無爾餓食菜苗。寒冬雪夜勝似羊羔美酒,價廉工省不用椒薑作料。但得與爾同味,願與終身偕老。”

贊美窩窩頭的經典語錄(窩窩頭朋友圈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