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寫在十四堂三囉

紅橙黃綠青,肯定靚!

算是那個年代最好的內頁文案瞭。

附全文:中國搖滾樂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國現代青年的心靈史。

在這個所謂廣義的金融時代,經濟至上主義造成瞭普遍的享樂主義的泛濫,而當我們看到還有那麼一些青年在時代的邊緣(前沿)苦苦的為獨立自主而掙紮,為個人價值而思考的時候,我們才發覺,他們似乎是這個為金錢所左右的朦昧時代的一種希望.而搖滾樂乃是他們的有力武器!

當Lennon沉浸在Imagine的時候,崔健說瞭"快讓我在這雪地上撒點野"吧;而當Kurt Cobain已經開始All

Apologise很久後,許巍卻唱到"多少次的雨水沒能洗去你那太厚的灰塵".搖滾樂在地域於文化上的距離和差異是一個由來已久的事實,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種區別依然不會有什麼本質的改變.而對於一個有著五千年頑固排斥外來文化歷史的國傢來說,搖滾樂所受的待遇不會比汽車彩電更好,當然,也不會比鴉片更差,正如我們在官方話語系統裡面所看到的那樣。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許巍和大多數流行樂"工作者"一樣,過著四處奔波,走穴演出,歌廳駐唱,伴奏樂手之類的生活,這段動蕩不安的經歷成為許巍後來許多歌曲的主題和註釋,無需仔細研究,我們便可註意到在許巍的歌詞中反復使用瞭這樣一些詞語:茫然,孤獨,絕望,憂傷,等待....;"漂泊是一個揮之不去的概念,它既是原因也是結果,那並不僅僅是許巍一個人的命運吧,同時我們也看到,大多數歌手(樂手)已經或正在渝為不折不扣的物質主義者,利益的驅使令他們心甘情願的做一名垃圾音樂流水線上的操作員。許巍是一個不斷在自我世界中行走的旅人,作為一個孤獨的跋涉者,他用歌聲來傳達"在別處"(那是哪兒?)所獲得的種種感受;對於聽者,其中的距離反而帶有一種故友重逢的親切與欣慰之感,所謂心有戚戚焉是也。

面對像《在別處》這樣的音樂專輯,隻能用"卓而不群"來形容,我們隻能說:搖滾樂是可以做成這樣的。美妙動聽而又不失其特立獨行的品味。總是難忘的隻用那些曾經給我們真正感動過的東西:一首詩,一幅畫,一聲嘆息,一個吻或者一支歌,此外,在茫茫人生中,究竟還有些什呢?有些歌是給白癡聽的,比如虛假偽善的愛國主義,無病呻吟的花前月下,貌似戰士的外強中幹;然而許巍的不是,在許巍的話語系裡,始終可以找到其個人內在的獨特品質:敏感,憂慮,內向以及對美好的向往和終於音樂的信念。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在這個很多人的感覺功能已退化(進化?!)為麻木不仁的時代,在這個不之感動為何物的時代,(今日的文化生活是偽裝體面的騙子的樂園)我們從許巍的歌聲中收到瞭這樣一些訊號:激情,真誠,思索和感動,這一切不僅僅發生"在別處"。

歌曲的音樂內涵首先要確立旋律與節奏的關系。傳統作曲教材中都有這樣一句話:“旋律是歌曲的生命”。

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句話否定瞭節奏在歌曲中極其重要的地位。從現代音樂發展的理論觀念來看,歌曲創作的切人點應該以節奏人手更方便、更易學和更易達到歌曲內在的統一。

因此,與旋律相比,節奏更具體、更直觀、也更原始 遠古的部落民族依耪於“擊石附石”的節奏且不說,當今青年熱衷於“蹦迪”或“舞蹈機”,其中的感受恐怕節奏遠遠多於旋律。

節奏在初學歌曲寫作的人手裡尤其重要.隻有掌握瞭節奏的框架概念,才能駕馭歌曲這種小而全的音樂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