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描寫過年美食的句子,江冰教授於高州茂名電白探訪行走。粵西美食,象一道魔幻的拼盤吸引著他品嘗並予“本土美食文化”的描述。在這一道“魔幻拼盤”裡,卻時時處見到一個歷史身影——執弓跨馬冼夫人。數年前,江教授曾撰文指出,”廣東於廣府、客傢、潮汕三大文化之外,粵西板塊應有一席。“此文正是他呼應這種思考的指向,以具體的美食與地域彰顯而達致“粵西本土文化”的外延。且行且思,亦真亦幻,冼夫人的精神從粵西彌漫開來。

本文由江冰教授授權南都周刊發表粵西小城:菜場年味最濃,食物古風猶存粵西小城,嶺南古郡,無人口罩,平安祥和。兩年再訪,剛評上衛生城市,較前整潔許多。碧桂園等大樓盤亦紛紛崛起,市區在向外拓展。去街上找年味,聲音吸引我。

一進大菜市場,人頭攢動,人聲鼎沸,人氣高漲,年味正濃。魚檔肉檔、蔬菜檔、三鳥檔、熟食檔、醃菜檔、幹貨檔、幹果檔、點心檔、對聯燈籠檔……檔鋪幾十上百,彼此相連,熱烈呼應。細細品味,尋找未見罕見食物:牛羊驢肉聯想庖丁解牛,羊頭牛蹄赫赫在目描寫過年美食的句子;釀豆腐釀茹子釀苦瓜,凸顯客傢菜之“釀”字,而透明米餃包餡則進一步延伸“釀”之意義。菠蘿豐碩,其葉托出粄,又有粵西處“南方中的南方”風味。簸箕炊,粵西早餐,古風豪邁,鄉土質樸,稻作文化出品;大米磨漿傾於竹編簸箕之上,抽屜蒸籠蒸熟,拉出再澆漿,約五層左右方成,逐層蒸熟;切小塊調料入口,口感細膩軟糯,類似廣府腸粉,妙在醬料——熟油豆醬欖菜——據說各傢秘方不同,多種佐料合成。紫薯黃砂薯冰琪淋薯山藥土雞蛋則降為配角。除簸箕炊外,還有熱門豆芽粉,近似廣州抽屜腸粉,隻是單卷綠豆芽或肉餡,素四元葷五元一份,一份兩條,佐白粥而食。高州東門豆芽粉,就是古城當地最有名氣招牌小吃。至於撈粉,風行高州茂名一帶,撈熟後入熱湯,或隻加醋醬辣椒素食,或牛腩牛雜羊肉澆頭,米粉軟糯,葷素俱佳。

竹筒水煙亦是古風,煙絲一斤20元上下,竹制煙具15至幾十元一支;小城多見男人街頭蹲地吸煙,捧緊一根竹筒,旁若無人,雙目微閉,運氣吸煙,怡然自得,樂在其中矣。此煙民景象,若非衣飾現代,恍若古人先民。生龍活虎,蓬勃躍動,年貨充足,生意紅火,充分彰顯民以食為天,過年就是吃好喝好硬道理。粵西小城:菜場年味最濃,食物古風猶存。

高州千年古郡,風韻猶存。兩年不見,大城市現代生活更多進入。傳統小吃店的旁邊,是新口味串串、西式糕點,以及開party的啤酒屋咖啡廳。冼太夫人廟側的潘州公園裡,各種各樣西方及大城市遊樂方式一點點地融入古城,與小城傳統方式並行不悖。而當下少年,就在兩者交叉融匯間慢慢成長。

我尤其喜歡高州牛雜的飲食方式,頗具日式深夜食堂的傢常親切氛圍。你隨意坐在一口大鍋前,指明15~20元段位的腸粉,女主人立刻幫你燙熟一碗腸粉,再由你挑選牛百葉牛肚牛筋牛腩等。主人用剪刀剪碎至腸粉碗裡,最後加上調料撒上蔥花,一勺大鍋裡骨湯,推到你面前,香噴噴、熱騰騰,口味好極,熱情貼心。

喜歡這口大鍋,相當溫暖親切,恰如眼前這座千年古城,小而質樸,簡而豐富。鄉村傢庭祭祀與粵西“年例大過年”大年三十,駕車返鄉村觀新年祭祀。親戚老黃遷居城市多年,但一年一次祭祀,必返祖屋。先敬天神。院中擺臺案,三大盤:整隻熟雞與一條五花肉、桔子蘋果果盤、餅幹糖果點心;三小盤:糯米餃、茨菇、油豆腐;配置三杯酒,五杯茶,插上九根香;點鞭炮鳴響,男女主人念念有詞,合掌躬身祭拜。

再進社廟敬祭菩薩。程序相同:中老年祭拜,兒女輩年輕人身後看看熱鬧,議論幾句神龕上那路大仙——除一望而知土地公公婆婆以外,還有財神爺,執劍的一位又是何仙?有人說關公,另一位說關公紅臉,這位不紅;孫輩兒童則一味玩耍,隻對果盤中桔子糖果興趣。眼前社廟為三個自然村合資修建供奉,年例時間亦統一為大年十四。我詢男主人老黃:年例時間為何各社各村不一?他告:老祖宗從前約定好的,應該是便於遊神加走親戚吧?一方百姓,傢族眾多,誰來約束各方宗祠社區統一到一張時間表上?一個疑問。

最後黃氏祠堂拜祖宗。黃氏認祖詩《三七男兒總熾昌》是共同祖訓——唐朝黃姓先祖峭山公吟誦存世:“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旦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點祖前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廣州作傢黃愛東西為我散文集《老碼頭》跋時,引用“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兩句,印象深刻。——老黃自言傢族興盛,不負歲月。但晚輩並不參與討論,無鄉村童年記憶,傢族宗親已然淡漠。

年例乃粵西百姓過年傳統賀歲方式,享有盛名,地域特色濃鬱。農歷正月初二起至二月底,各村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日,主要集中春節期間。傳統年例包括: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年例文化源遠流長,萌芽於嶺南古老的祭祀,歷史記載不多。起源於宋,盛行明清。可惜缺少類似蘇東坡、湯顯祖、韓愈這樣大傢的詩文描述。或認為與冼夫人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但在粵西茂名、湛江及附近廣西北流市等地區,無論是否有冼夫人廟宇的地方,均行年例。

或認為年例文化是以冼夫人文化、雷州文化為主體,受高涼文化、諸神信仰、祖宗崇拜交叉影響,歷年南遷帶來多元文化與土著文化交融匯合發展演化而成。“拜潘仙”信俗,也為年例註入道教元素。歷史人物潘茂名為道士,治病除疫造福一方,因此頭戴道觀、手拿拂塵的道士身影亦活躍在年例中。惜今年疫情,政府勸止年例,村民亦多有在外過年,眼前大坑村顯出空寂。年例除瞭大吃大喝數日外,還有戲班大戲、鄉村遊神、木偶戲等等娛樂活動,目不遐接,盛況空前。吾再次失之交臂,祈望來年親眼見識。

高州:大年初一拜冼廟,行老街,食薯籺美麗鄉村,采摘園。牛奶草莓、青棗清甜、迷你番茄,陽光雨露下現摘現吃。粵西風吹過田野,雞鴨鵝犬鳴聲歡叫,捕魚擇蔬臘肉下鍋,田園將蕪,胡不歸?留在廣東過年,感受有三:第一,廣東人的春節是可以穿短袖的。第二,廣東人的紅包可能是五元的。第三,廣東人是必須逛花街的。當然,今年的花街是很短的,就幾個檔口,幾乎都搬上瞭雲端。薯包籺,廣東高州招牌傳統小吃,從清朝至今百年歷史;一條騎樓老街走下來,此店最受喜愛。蕃薯粉蒸熟成形後包裹豬肉粒花生碎蝦皮香菇為餡,晶瑩剔透,隱約可見餡料,煞是好看;或豬骨滾湯,或甜醋沖泡,加辣椒或香油佐配,入口爽脆滑口,濃而不膩,尤以甜白醋沖泡特色突出:妙在一般涼粉之外,葷素脆口包餡讓口感豐富,顯出反差層次,而甜醋又帶來口味清爽。高州老街,破損明顯。改造及重建的樓層與民國時騎樓構成反差:精致與粗糙。個別騎樓面目依舊,尚可見當年風韻。民國初年,亦有商業繁華歲月。市政府門樓已然陳舊,與珠三角政府辦公樓顯赫亦構成反差。

大年初一,疫情讓拜年也上瞭雲端,手機代替瞭見面拱手、單位團拜,縮小瞭聚餐的人群,移風易俗出現一個時間節點。但到瞭高州,我心願去冼夫人廟祭拜。嶺南文化三偉人:趙佗、六祖、孫中山,或太遠或偉岸,不如“嶺南聖母”冼夫人親切質樸真實。選個人做偶像,我願當冼太粉絲。瞻仰塑像拍照後,才發現疫情防控春節關門。無奈,隻好心中祭拜一番:默默在潘州公園裡走過冼夫人的紀功碑,碑石並非偉岸直立,而是若書頁翻開,頗具親和力的逐一擺放。記載公元512——602年,南粵首領冼夫人生平事跡。“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周恩來的評語到位。

北方穆桂英因戲曲傳奇,傢喻戶曉,其實歷史真實性與社會貢獻遠不如冼夫人。冼不但上馬征伐,下馬治國,而且雄才大略,與趙佗相近:知天下大勢順勢而為,保一方平安和諧中華。南北朝時與北方政權和平相處,隋統一時又率眾歸隋。我觀日本大河劇,戰國紛爭時代,小國艱難自保。聯想冼太當年,北方中原強勢,漢族主體龐大,作為俚人首領,冼太一面與漢貴族聯姻,一面兵馬自強經濟振興。一生歷經磨難,奉三朝主唯用好心,平衡各方,既殺伐決斷,又剛柔相濟,說到底就是殫精竭慮自保。

而今我看重的則是自保後面“好心”中包含的寬厚與仁慈之人性光芒。此種光芒悄無聲息地延伸至我對高州、高州人乃至整一片粵西質樸誠摯人性特點的喜歡與偏愛,甚至喚起瞭我對廣東對嶺南的傢園故鄉感。難道“嶺南聖母”真有母儀天下的氣場,穿越千年?並直抵吾心後轉化為一種母性慈愛?捫心自問,細細追尋心底的情感漣漪……粵西冼夫人廟宇千年香火不斷,遍佈嶺南大地,或許亦可佐證聖母魅力光芒。

電白:老印象與新印象高州驅車一小時至電白,海岸度假。初訪電白,原有印象三:建築老板雲集;與高州爭冼夫人故裡;電北水東芥菜乃粵菜名品。看到地界歡迎廣告牌,再閱百度,方知建築之鄉;沉香之鄉——中國自然沉香產區之一;森林公園城市——電白人均森林面積接近國傢標準,提出口號,努力創建。至於冼夫人故裡:居然是冼出生地與墓地所在。南北朝及隋朝,此地統稱高涼郡與高州府,按行政區劃,電白亦屬於高州。高州為粵西行政中心歷時長,高州冼夫人廟為皇上封賜祀廟。古時地廣人稀,所以爭與不爭均在今天的茂名。共享先祖英名文化資產為上策,一榮俱榮矣。

電白之所以稱電白,與雷電有關;明朝時建城防海寇,與大海相關。內地去上任的地方官對大海好奇但好感不多,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但重農抑商而且疏遠海洋,明清朝廷甚至恐懼海洋。雖然我們有海上絲綢之路,有千古詩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電白高涼郡一帶俚人,冼夫人時代包括更早,就有揚帆航海壯舉,冼夫人就曾率軍乘大舟征伐海南島。他們雖無吟誦大海詩文存世,卻以行動向大海討生活:捕撈,貿易與征戰。伴海而生,乃古代百越人生活常態。

電白:浪漫海岸:人生片刻歡娛僅在晝夜之間太陽躍出海面剎那,令人感動。太陽、大海、星辰,呈現無比蓬勃力量。太陽漸漸升起,海面留下萬道金光,愈顯大海之遼闊及深不可測。海浪波瀾不止,一波一波洶湧澎湃,湧上來,退下去,海的呼吸,海的節拍。晨為潮,夜為汐,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近處,海船靜靜等著漲潮出海;遠處,海礁石上漁女攜帶塑料桶小鋤頭,從石上敲下海螺;男人騎摩托來瞭,帶著秤來收貨。遊客與漁夫聊天,漁夫言:四五六月旺季,然後一年三個月休漁,趕緊忙一陣又是冬天淡季,賺錢很辛苦呀!所有人都在為生存而勞作,隻有我們這些城市遊客,以欣賞態度來看大海。海邊度假村名“浪漫海岸”——獲評“茂名十大文化名片”之一。而是否浪漫,取決人們心態,以及人們到此想獲得什麼目的。大海藍天白雲、海風椰林美食,享受浪漫海岸,亦是人生片刻歡娛呵。

比較起來,夜晚的海邊更具浪漫氣質。沒有月亮的海面,黑色如漆,隻聽海的聲音:一呼一吸,一漲一退。你的註意力被岸上的燈光、演出、焰火、晚餐、酒吧吸引瞭,人類借海風在演繹著自己的娛樂,大自然謙遜地退居其次,人類總是忘乎所以地喧賓奪主乃至狂妄自大。盡管我自以為理性清醒,但美食面前依然淪陷,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誰寫出如此戳心的句子?天才呵!金槍魚等魚生,點料芥辣,海味頂級;木瓜雪蛤,百食不厭;法式焗龍蝦,加上一碗佐配白芝麻花生碎韭菜油的茂名小吃簸箕炊,一杯珠江啤酒,醉若大神,飄飄欲仙呵。

電白由縣劃為茂名一個區,但其文化底色鮮明,並不為茂名所覆蓋。海岸線長,大海小海齊齊撈,海鮮出名。今天硬菜代表:800多元龍蝦一盤,330元一斤,二斤多一隻。我用一隻800元龍蝦致謝電白。鹽焗花螺,入味十分,螺肉富有嚼勁;油爆對蝦亦精采,將對蝦脊背甲殼剝去一節,油溫升高,豐滿蝦肉呈現綻放盛開狀,蝦優質新鮮,烹調亦是上佳。東斑魚,魚肉細膩,上等海鮮。

海產上乘,地上物產亦不遜色。聞名嶺南的電白水東芥菜,清甜脆口,口感於菜蔬中堪稱一流;清蒸豆餅,豆味濃鬱,硬度在豆腐與豆幹之間;最妙在黃豆芽炒海蟄,口感奇妙,海蟄驚艷出品——20年前首次深圳品嘗,即念念不忘,成為我印象中電白菜品雙絕,另一就是白灼水東芥。高州城西觀山:見銅鼓見舊城見馮冼傢族

大年初四,約好高州博物館陳冬青館長,欲當面請教。城西觀山,高州歷史博物館,兩層仿古建築,半山而立。與兩年前依然:兩層兩個展廳。印象深刻如下:鎮館之寶——精美銅鼓,一級國傢文物:完整、大氣、威嚴、無一絲破損;惜無文字,據說唯有揚州一銅鼓有年號銘記——或許祭神重器有意不留人間印記。

《後漢書·馬援傳》載:“援好騎,善別名馬,於交趾得駱越銅鼓。”此為銅鼓的最早記載。晉人裴淵《廣州記》:“俚僚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面闊丈餘。”房玄齡《晉書·南史》:“廣州夷人,寶貴銅鼓。”此時廣州地域很大,包括今兩廣絕大部分。可見,與嶺南百越部落祭祀、戰爭、喜喪等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高州原在舊城,城有冼太廟存世——並非今日高州冼廟。冼夫人最早受官方封賜並廟祀卻在今高州冼夫人廟,故言“天下第一冼廟”。唐遷城前——馮冼聯姻時代——高州行政中心所在的“舊城”,文物出土不少。從史料上看,高涼郡自漢後屢次更名:高州、潘州、茂名、電白均有使用,名雖更替,區域大致相同;天還是這個天,地還是這個地——故今人不必過於糾結誰擁有冼太正宗。博物館還專窗介紹與冼夫人結為婚姻的馮氏,其六世孫高力士知名度最高——因戲曲民間大名。歷史記載乃宦官中厚德仁慈之人,並非奸佞弄權之輩。想他十歲因官司抄傢閹人入宮,幼小心靈又有多少創傷?可謂人生不易。

高州另有歷史名人為魏晉道士仙人潘茂名。“潘仙信仰”與傳說也在高州地區流傳千年,茂名地名就是以他名字命名——此類地名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可見其影響深遠。高州名人,影響自然不僅僅限於今天縣級市高州,而是今茂名以及廣大粵西及嶺南地區。比如冼夫人崇拜,就遠遠走出今天高州行政區域。獨特的還有高州瓷,產量小,因地方官發現當地瓷土,延請景德鎮師傅來此做瓷。還有冥器陶罐出土,似客傢人揀骨罐葬,兩罐罐口相對而平臥——存人骨而葬。至於農傢舊物,司空見慣,難有地方獨特之處。

新增革命歷史博物館,紅色記憶,執政黨歷程。共產黨為主義為人民為理想獻身,進步學生入黨,派赴地方發展組織,被國民黨殘酷捕殺,從國共合作、抗戰時期到解放戰爭,由弱而強,進而奪取政權解放全中國。先烈犧牲與解放軍進城照片:最為囑目。博物館曾迎接國傢領導人——高州人民會堂發表“三個代表”講話,下榻館內二樓一個單間。倒是殊異歷史時刻。城西觀山,地處鑒江橋頭,山上多棟明清建築,紅墻綠瓦。山上木棉紫荊羊蹄甲盛開,花樹掩映下觀山寺大門緊閉,疫情阻擋香客。居高俯瞰高州城全景,江水彎彎,拱衛古城,煞是壯觀。陳館長贈吾其新著《高州文物調查與考述》,此書考證嚴謹,文筆優美。書中提及高州神秘未解石刻符號,以及隱藏於偏僻深山古城堡遺址,後者存留多處都未見史書記載。殘垣斷壁,歲月滄桑,稍加整修,堅固威嚴——不禁令人神往,浮想翩躚。百越大地,神奇遠古,文化之謎遍地,等待今人揭開真實面目。

高州美食:近似廣府風格,兼容本土特色深薯豬骨湯,為高州本地山藥;紅米腸,廣府早茶新品;燒肉叉燒滷鵝拼盤,亦近廣府,但叉燒有所創新,嵌入高州本土名特產咸蛋蛋黃;蔥油淋桂花魚,刀工上乘;堂煎牛肉粒,口感入味俱佳;野米百合炒韭菜花,頗具特色,野米引領特色口感,品相亦好。蒜蓉水東芥,值得一贊再贊的電白水東芥,脆口清甜,完全無渣;高湯什菌南瓜盅,亮點在外型,食材一般,似乎還可豐富味道;三和炒粉,粉細而入味;糯米糍簸箕炊生菜包等則是本土特色。比較起來,廣州似乎隻有艾糍,而潮汕與客傢地區也有各式糍粑,食材大同小異,吃法上各具特色。

可以說,高州大酒店宴席近似廣府風格,兼容粵西特色。客傢“釀”與潮汕牛肉火鍋,不見痕跡。本土則以糯米與番薯制品豐富多樣,以及牛雜狗肉呈現特色。據說粵西一帶喜食狗肉,雷州白切狗與廣西玉林狗肉節最具盛名。食狗肉習俗倒與廣府客傢潮汕不同,尤顯突出,使得愛犬人士驚悚不適。粵西不乏海鮮,烹飪法與廣府潮汕相同,亦是清蒸白灼為主,追求食材自身鮮味。去高州最大的東方市場觀察,海鮮攤與牛羊肉尤見紅火;現場加工生蠔青口,與雞鴨鵝三鳥檔鋪同樣顧客盈門。論及美食,荔枝桂圓香蕉三大水果,與黃砂紫薯冰琪淋薯亦是交相輝映;鹽焗雞、東岸豆餅等也值得一提。

高州在茂名,茂名管高州,漢代稱高涼,唐朝名潘州,高州茂名電白——幾個地名交替用。如今高州自我命名三:三個代表發源地、冼太故裡、中國荔鄉。冼太夫人加高力士加潘茂名,高力士連結楊貴妃——傳說貴妃喜歡的“妃子笑”荔枝出於此;水果之鄉,龍眼遍地;四季芒果令人驚訝,上期果實尚在,新一輪花又開——上個崽還喂奶,又懷上瞭;米粉小吃凸顯,鄉村生活猶在,竹筒水煙仿若百年前光景……

古城有魂魄,難於明言,卻隱隱約約,亦真亦幻,南朝時的俚人與冼太夫人,博物館裡的甕棺習俗從高州茂名延伸出去,俚人是出走還是同化?俚人與黎族壯族有無血緣?千年歷史之謎由此鋪開,彌漫粵西,直至海南廣西。

江冰,文化學者,專欄作傢,文藝評論傢。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州嶺南文化研究會會長,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傢,廣州市人民政府聘任廣州城市形象品牌顧問。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入選中國作傢協會新銳批評傢、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傢、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最有影響力學者。著有《浪漫與悲涼的人生》《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後文學》《酷青春》《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