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難忘我的初中生活感悟的初中時光

我的初中生活感悟:楊曉光

  學校是我的初中生活感悟我們成長之路上的必經驛站。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我所就讀的昌黎縣曬甲坨中學,不僅上課的教室被夷為平地,尤為雪上加霜的是開學後的教材亦無法如期發放到學生手中。昌黎印刷廠急全縣學校之所急,臨時加印縣屬各中小學的教輔資料。發到學生手裡的“教科書”,是兩張《河北日報》大小的印刷紙,需要自己比量著教材的開本,動手裁剪成“書”,並自行裝訂成冊。

金秋十月,粉碎“四人幫”的消息傳遍瞭大街小巷,全校師生盡管在簡陋的地震棚裡上課,仍然從廣播喇叭裡,從參加縣學習班回來的老師口中,感受到祖國百廢待興、萬物復蘇的新氣象。在教育戰線,逐步由“以階級鬥爭為綱”,轉向“尊師重教、矢志向學”的正確軌道。我們無論是參與上街遊行宣傳,還是參加學農支農勞動,從未耽擱過文化課的學習。

當時在校學生依然實行初中兩年和高中兩年的學制,“學農學工學軍”活動一如既往地開展得如火如荼。我們在曬中“南大荒”學農基地,利用做好田間管理、幹好農活的間隙,在養豬場的豬舍旁邊,師生們心照不宣地克服重體力勞動的疲勞,頂住來自外部的壓力,認真學習新的、補習落下的各科文化課。

為把“四人幫”耽誤的時間奪回來,我們白天參加生產勞動,晚上堅持到校上晚自習,爭分奪秒地勤奮學習,大傢憋著一股勁,生怕被別的同學超越,自己的模考名次拉在後面。那時除瞭教材之外,基本上接觸不到其我的初中生活感悟他課外參考書,更沒有“真題大全”之類的提升練習冊,全憑老師辛苦淘來的習題,利用晚自習讓我們多接觸新題型,開拓知識的廣度,通過加強課堂訓練,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

班主任萬老師和我們一樣,在“南大荒”農場帶領學生參加完勞動,頂著一路風沙趕回傢,吃過晚飯,安頓好年邁的婆婆,再馬不停蹄趕回學校,輔導前來參加晚自習的學生。當我們走進簡陋的教室,萬老師正在燈下推演著為我們講授的新題型。那段時間,我們真正體會到瞭“風塵仆仆”的含義。感謝萬老師,她把我在語文方面的點滴進步都看在眼裡,時常加以贊賞,增強我練習寫作的自信心。

剛剛高中畢業、走出校門的季老師,是一位比我們大不瞭幾歲的民辦代課教師,她在黑板上推演習題,經常卡殼,常常憋個大紅臉。但她毫無畏難情緒,甚至有時向我們求教,真正做到瞭不恥下問。我們把她當成瞭知心姐姐,向她傾訴青春期的苦悶,與她一起暢想未來。

剛升入初二年級,由於轉學到山海關一中上學,我離開瞭熟悉的鄉村校園,離開瞭朝夕相處的老師和同學們。幾十年後我還一直不忘那年上初中的時光,我們師生一起勞動的場景,一起學習的勁頭,一起進步的日子,一直留存在記憶深處。後來,我輾轉打聽得知,萬老師調入昌黎縣一學任教,後又回到天津市工作,直至退休。季老師正式轉為教師編制,成長為一名教書育人的優秀園丁。

隨著文革十年的結束,新的時代大幕正在徐徐拉開,一個欣欣向榮的春天正在到來。也正是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從城市到鄉村,湧現出越來越多崇尚讀書追求上進的青年人。我通過輾轉傳閱,在地震棚的煤油燈下,在打豬草的村北河畔,利用點點滴滴的時間,有幸閱讀到《紅旗譜》、《閃閃的紅星》、《敵後武工隊》等圖書。捧著《紅旗譜》,眼前浮現出大革命時期冀中平原烽火遍地的農民革命運動景象。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如在目前:舍身護鐘的朱老鞏,飽經坎坷、有勇有謀的朱老忠,心地善良、忠厚老實的嚴志和,堅定沉著、善於鬥爭的賈湘農,以及充滿鬥爭精神的大貴二貴、運濤江濤,心向革命的春蘭等。閱讀《閃閃的紅星》,象征革命理想和信念的紅星,溫暖著潘冬子幼小的心靈,同時也溫暖著我的心。他在望著北鬥星一路向北追尋紅軍的路上,每當看到那顆閃閃的紅星,就會鼓起勇氣、戰勝困難,義無返顧地向著抗日戰爭的主戰場,堅定地走下去。

高爾基說:看到書,就像饑餓的人撲到面包上一樣。魯迅說:哪裡有什麼天才,我隻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瞭工作上。彼時,我真不知道面包和咖啡的滋味,隻知道讀書的滋味令人陶醉,即便一本卷邊缺頁被人翻爛的舊書,掩映在字裡行間的知識和學問,猶抱琵琶半遮面,足以吊人胃口,裡面的精彩世界,猶如黃金屋和顏如玉,足以令人日思夜夢。

當年的讀書故事,不啻為神話傳說,卻讓農傢子弟奮發有為。少年時代養成的讀書習慣,我一直堅持下來。也正是日積月累的閱讀經歷,讓我深切體悟到:抬頭向先賢,嘆自己知之甚少,伏案閱今哲,明自己短處太多。世上好書浩如煙海,托付一生閱讀不盡;書中乾坤廣大,新知伴隨一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聯系刪除。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土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