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生活中生活感悟經典散文,我們就像是被抽打著旋轉的陀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內心越來越迷茫和恐慌。於是,在殘餘的閑暇中,我們也隻好通過歇息和娛樂去掩飾心靈的不安。但總有一個大夢初醒般的時刻,我們突然追問自己:“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生活感悟經典散文?”這是個很難找到答案的終極之問,因為生活本身既簡單又復雜。讀瞭這3本與生活有關的散文之後,我終於明白這是個無需再追問的問題。

豐子愷《緣緣堂隨筆》

這本書是豐子愷先生的經典散文集,基本收錄瞭他所有的散文代表作,並且配有他的漫畫作品,堪稱一本散文和漫畫精品集。這本書的內容分為五部分,分別是“像孩子一樣生活”“幸有我來山未孤”“日月樓中日月長”“好花時節不閑身”“不負人間不負己”。

第一部分收錄瞭豐子愷先生寫自己的孩子們和回憶自己兒時的散文。人越長大,越覺得孩子們可愛。豐子愷先生站在的大人的角度,去思考孩童看待生活的眼光,看到瞭孩子們的可愛、純真與自然。

在《給我的孩子們》中,作者發自內心地贊美瞭自己的孩子們,在開篇就說:“我的孩子們生活感悟經典散文!我憧憬於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但孩子們卻不會懂得這是為什麼,當他們懂得時,也就成瞭大人。大人對孩子的羨慕,其實就源於童心的喪失和生活的逼迫。孩子們不需要為瞭生活而憂慮,隻需要沉醉在自己小而純真的世界裡。

第二部分的散文很有佛理禪意,但並不枯燥,而是從生活中的尋常小事中得到的感悟,顯示出瞭獨特的人生觀,語言質樸,情感率真。

在《漸》一文中,作者揭示瞭人生的運行是漸漸的,時間的流逝和一些變化的發生都是漸漸的,讓人身在其中而難以覺察,直到最終才恍然大悟過來。漸,促進瞭人生的平穩進行,但也偷去瞭人的一生。

人生如夢,在《晨夢》中,豐子愷先生從自己的晨夢落筆,說人有時候其實都知道自己在做夢,卻留戀夢中的“假我”而不願意醒來,從而漸漸忘記瞭“真我”。

在《剪網》中,作者從大娘舅的上海旅行中得到瞭啟示。大娘舅說:“上海地方用銅錢真容易!倘然白相不要錢,哈哈哈哈……”很多本來開心的事,一想起錢就不開心。豐子愷覺得,錢限制瞭事物的意義,抹殺瞭生活的趣味,如果撤去瞭錢與事物之間的關系,就能看到事物本身的意義。

他進而想到,關系不隻有金錢一種,這世間有一張無形的大網,牢結瞭一切事物。如果能夠剪去這個網,生活就會變得簡單而純粹。但我們都明白,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第四部分是一些寫景和動物的散文,豐子愷先生特別喜歡小貓,為小貓寫瞭好幾篇散文,可見作者對生活的熱愛。第三和第五部分收錄的主要都是寫人記事的散文,不同的是前者寫的是自己的親人和傢鄉的人,後者是對自己藝術上的老師的追憶,但都同樣寫得親切感人。

汪曾祺《慢煮生活》

汪曾祺不僅是一個作傢,更是一個懂得生活真諦的生活傢。這本散文集主要收錄瞭汪曾祺寫花鳥蟲魚、四方食物、故人往事的散文,很有生活氣息,讓人發現生活中原來有這麼多有趣而美好的事。

他筆下的人間草木,讓人感受到生活中的詩意與美好,並心生感動。在《葡萄月令》中,作者不厭其煩地按照月份來寫葡萄的種植和生長過程。我初次看這篇散文時,覺得不以為然,甚至有點厭煩,心想這有什麼好寫的啊。但在心靜的時候重讀,我卻一次次沉浸其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就像自己精心培育瞭一株葡萄。這篇散文語言平實質樸,讓人倍感親近,也很有詩意,特別是汪老時不時透出來的天真,總能讓人會心一笑:這老頭兒,真可愛!

汪曾祺對食物的描寫,不僅能挑起人的味蕾,更能引起人們的回憶。作者寫食物,不僅是因為他喜歡美食、熱愛生活,更是因為其中承載著一些往事和風土人情。故鄉的炒米、鴨蛋、咸菜……這些滋味融在一起,就是鄉愁的味道。

汪曾祺筆下的人和事都十分有趣。他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人,所以看到的也是有趣的人事,讓人忍俊不禁。《跑警報》一文敘述瞭當年西南聯大的師生們躲避日本飛機轟炸的往事,筆調非常幽默,寫出瞭我們民族的樂觀、堅韌和不屈,讓人在會心一笑的同時又為之動容。

史鐵生《我與地壇》

史鐵生的散文被譽為中國當代文壇最美的收獲,《我與地壇》這本書收錄瞭《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合歡樹》等經典篇章,感情真摯感人,語言質樸雋永,體現瞭對人生百態和命運的感悟。

史鐵生年輕時突遭厄運,雙腿癱瘓,給他帶來瞭巨大的打擊。在《秋天的懷念》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瞭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對兒子小心翼翼的呵護與愛,以及一個兒子對母親的愧疚。“好好兒活”,是母親對兒子的央求和臨終囑托,是兒子對母親的懷念,也是我們從中汲取到的力量。為瞭自己,為瞭愛我們的人和我們愛的人,為瞭活著本身,我們都要“好好兒活”。

遭受瞭命運的打擊,史鐵生開始思索人生和命運,思考人活著到底是為瞭什麼。他從個人的命運出發,卻問出瞭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在《我與地壇》中,作者敘述瞭他多年來在地壇公園的所見,寫出瞭整個人生的縮影。史鐵生認為,人必須要為自己的活著找尋一點意義,哪怕這個意義就像《命若琴弦》裡的藥方一樣是空白的。生命的本質是一出向死而生的悲劇,但琴弦繃得不緊,就會提前結束。

讀瞭這3本充滿生活和人生感悟的散文,我依然很難回答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但我明白瞭無需再追問這個問題。因為在我們追問生活的意義時,生活也在追問我們是如何生活的?

奧地利心理學傢維克多·弗蘭克爾在《追尋生命的意義》中說:“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沉思來答復,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復。”

為瞭生活中的美好,認真且努力地活著,或許就是意義本身。